Skip to Content
story35/header.png

善意老者

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冯骥才)

story35/善意老者.png

第一幕:设置

  • 背景:我家对门有一条狭窄曲折的胡同,通向一堵死墙。行人、小贩误入,皆懊丧而返,怨声载道,却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这份混乱与不便。
  • 激发事件:一位矮小干净、衣着朴素的长衫老者误入胡同,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懊丧,而是在胡同口陷入沉思。

第二幕:冲突

  • 发展:老者从布包中取出毛笔、纸张,写下“此路不通”四字,并用饭粒贴在墙上。
  • 危机:胡同里的居民之前已经无数次受困,大家习惯于无奈、忍耐,对于这张纸条能否起效并无信心。(实际写作中略去)

第三幕:解决

  • 高潮:纸条果然奇效:人们见字止步,小贩避开,胡同恢复清净。老者无声地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问题。
  • 结局:胡同从此变样:干净、安静,有人种花、孩童嬉戏,居民重获宁静。作者由衷敬佩这位“肯思索、更肯动手”的长衫老者。

仿写练习(从孩子的视角)

放学路上,那条对门的胡同总有人钻进去,不一会儿又气呼呼退出来——尽头是堵墙,是个死胡同,根本出不去。有时小贩推车硬挤,我们小孩子被挤得往边上直蹦,哇哇叫。一天,一个穿灰长衫的老先生也走进死胡同。他折回头后,蹲在胡同口,掏出笔墨,在纸上写了四个字“此路不通”,贴在墙上。此后行人一看就掉头,小贩也不会误入了。胡同突然静了,有人扫地,有人种花,孩子在石板上跳房子。我靠着门看,阳光下,那张纸像在发光。(198字)

(故事来源:冯骥才《长衫老者》,文思结构化作文图解见:长衫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