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hewei/hewei_city-6.png

段落深度仿写:何伟写江城(6)

噪音则更加严重。它们主要来自汽车喇叭。在涪陵,一阵汽车喇叭声就如同森林里倒下了一棵树——几乎是悄无声息。但一开始的时候,亚当和我还是听得到这喇叭声。头几个星期,我们常常对这些喇叭声以及其他噪音抱怨不已。但是,有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我们对这些噪音和污染都无能为力。这就意味着,这两样东西要么很要紧、很烦人,要么就无足轻重。为了保持精神正常,我们像当地人那样选取了第二种态度,很快,就学会了转而谈论其他话题。

我是在11月初意识到这一点的。当时,有一个叫斯科特·克莱姆的大学同学来涪陵看我。他在纽约市的曼哈顿居住了五年,但涪陵城内的噪音还是令他惊愕不已。每一声喇叭,每一阵吼叫,他都听到了。他离开的时候,我们坐了一辆出租车,从学校驶往码头。当出租车在城里高速穿行时,克莱姆,出于其在华尔街工作的精明的数学头脑,记下了驾驶员摁响喇叭的总次数。在十五分钟的行车过程中,那位驾驶员一共摁响喇叭566次。每分钟37次。

如果没有克莱姆的计数,我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一点,我也可能不会意识到,跟城里的每个人一样,我好久都没有再听到这些喇叭声了。实际上,在整个城市里,只有克莱姆一个人听到了这些喇叭声。整整一个星期,全城所有的汽车喇叭声都倒进了他一个人的耳朵里。

(524字,作者:何伟(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选自《江城》,为便于仿写有改动)

拆解成句

    1. 噪音则更加严重。它们主要来自汽车喇叭。
    2. 在涪陵,一阵汽车喇叭声就如同森林里倒下了一棵树——几乎是悄无声息。
    3. 但一开始的时候,亚当和我还是听得到这喇叭声。
    4. 头几个星期,我们常常对这些喇叭声以及其他噪音抱怨不已。
    5. 但是,有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我们对这些噪音和污染都无能为力。
    6. 这就意味着,这两样东西要么很要紧、很烦人,要么就无足轻重。
    7. 为了保持精神正常,我们像当地人那样选取了第二种态度,很快,就学会了转而谈论其他话题。
    1. 我是在11月初意识到这一点的。
    2. 当时,有一个叫斯科特·克莱姆的大学同学来涪陵看我。
    3. 他在纽约市的曼哈顿居住了五年,但涪陵城内的噪音还是令他惊愕不已。
    4. 每一声喇叭,每一阵吼叫,他都听到了。
    1. 他离开的时候,我们坐了一辆出租车,从学校驶往码头。
    2. 当出租车在城里高速穿行时,克莱姆,出于其在华尔街工作的精明的数学头脑,记下了驾驶员摁响喇叭的总次数。
    3. 在十五分钟的行车过程中,那位驾驶员一共摁响喇叭566次。每分钟37次。
    4. 如果没有克莱姆的计数,我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一点,我也可能不会意识到,跟城里的每个人一样,我好久都没有再听到这些喇叭声了。
    5. 实际上,在整个城市里,只有克莱姆一个人听到了这些喇叭声。
    6. 整整一个星期,全城所有的汽车喇叭声都倒进了他一个人的耳朵里。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作家何伟写中国经历《江城》是非虚构写作的经典书籍。在这一段落中,他再写涪陵的声音,但换了一个视角,新来的客人听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声音。从中我们也看到,我们要偶尔尝试用全新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1. 从对比中引出话题

开头写“我们常常对这些喇叭声……抱怨不已”,到后来“我们好久都没有再听到这些喇叭声了”,呈现了“我”从敏感到麻木的听觉变化。变化悄然发生了,但在新朋友的到来后,我才注意到这一点。

  1. 借助外来者的视角

通过克莱姆这个”局外人”的感受来反衬”我们”的适应,形成鲜明对比:“他在纽约市的曼哈顿居住了五年,但涪陵城内的噪音还是令他惊愕不已。每一声喇叭,每一阵吼叫,他都听到了。”到过纽约曼哈顿的人都知道,它的街头极度吵闹。

  1. 用精确数据增强说服力

“566次”、“每分钟37次”,这些具体数字让抽象的”噪音严重”变得直观了。

  1. 写作技巧:尝试写不一样的比喻

在这个段落中,何伟写出完全不同的新比喻:“一阵汽车喇叭声就如同森林里倒下了一棵树——几乎是悄无声息”。

  1. 写作技巧:“一人承受全世界”法

在这个段落中,何伟用极度夸张的方式写好朋友克莱姆感受到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叫它“一人承受全世界”法:“实际上,在整个城市里,只有克莱姆一个人听到了这些喇叭声。整整一个星期,全城所有的汽车喇叭声都倒进了他一个人的耳朵里。”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涪陵的汽车喇叭声

仿写二:用比喻与夸张的写法,写你一次你听到噪声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