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如何透视一篇作文的骨架?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读者的任务要“发现”文章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的任务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他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

(改编自《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第七章:透视一本书」,作者: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透视一篇文章

每一篇文章的表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 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一篇文章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它,因为那是你了解一篇文章,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任何一篇值得读的文章,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否则它会显得乱七八糟,根本没法阅读。

letters/how_bull.png

用一句简单句子说出文章在干什么

分析阅读的第一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篇文章的内容。

这就是说你要尽量简短地说出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说出这篇文章在干什么,跟说出它是什么类型是不同的。……我们会问一个人是干什么的,他想做什么等等。所以,我们也可以揣测一个作者想要干什么,想要做什么。找出一篇文章在干什么,也就是在发现它的主题或重点。

对于“整体内容”这件事,光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你必须要确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个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须能用几句话,告诉你自己,或别人,这整篇文章在说的是什么。

如果你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的内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

不要满足于“感觉上的整体”,自己却说不出口。如果一个阅读者说:“我知道它在谈什么,但是我说不出来。”应该是连自己也骗不过的。

用文章中的重要内容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第二个规则可以说成是:将文章中重要内容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这个规则的理由很明显。如果一个艺术作品绝对简单,当然可能没有任何组成部分。但这从来就不可能存在。人类所知的物质,或人类的产品中,没有一样是绝对简单的。

所有的东西都是复杂的组合体。当你看一个整体组成复杂的东西的时候,如果只看出它“怎样呈现一体”的面貌,那是还没有掌握精髓。你还必须要明白它“怎样呈现多个”的面貌——但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多个”,而是互相融合成有机体的“多个”。如果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没有有机的关联,一定不会形成一个整体。说得严格一点,根本不会有整体,只是一个集合体而已。

这就像是一堆砖头,跟一栋由砖头建造起来的房子是有区别的。而一栋单一的房子,与一整组的房子也不相同。一篇文章就像一栋单一的房子。那是一栋大厦,拥有许多房间,每层楼也都有房间,有不同的尺寸与形状,不同的外观,不同的用途。这些房间是独立的,分离的。

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架构与装潢设计,但却不是完全独立与分离的。这些房间是用门、拱门、走廊、楼梯串连起来的,也就是建筑师所谓的“动线”(traffic pattern)架构。因为这些架构是彼此连结的,因此每个部分在整体的使用功能上都要贡献出一己的力量。否则,这栋房子便是不适于居住的。

这样的比喻简直是接近完美了。一篇好文章,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来。每个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就像我们看到的,每个单一部分有自己的室内架构,装潢的方式也可能跟其他部分不同。但是却一定要跟其他部分连接起来——这是与功能相关——否则这个部分便无法对整体的智能架构作出任何贡献了。

letters/how_house.png

就像一栋房子多少可以居住一样,一篇文章多少也可以阅读一下。可读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整的整体架构。最好的文章都有最睿智的架构。虽然他们通常比一些差一点的文章要复杂一些,但他们的复杂也是一种单纯,因为他们的各个部分都组织得更完善,也更统一。

这也是为什么最好的文章,也是可读性最高的文章的理由之一。比较次级的作品,在阅读时真的会有一些比较多的困扰。但只要大致还可以,只要内容不仅是集合体,还够得上是某种程度的整体组合,那其中就必然有一个架构规划,而你一定要找出来才行。

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篇文章拟大纲的技巧

现在我们来谈另一个结构的规则,这个规则要求我们,将一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照秩序与关系,列举出来。

这是第二个规则,与第一个规则关系很密切。一份说明清楚的摘要会指出全文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你看不清楚这些构成部分,就没法理解全文。同样的,除非你能掌握全文各个部分之间的组织架构,否则你也无法理解全文。

那么,为什么要弄两个规则,而不是一个?主要是为了方便。用两个步骤来掌握一个复杂又未划分的架构,要比一个步骤容易得多。

第一个规则在指导你注意一篇文章的整体性,第而个则在强调一篇文章的复杂度。要这样区分还有另一个理由。当你掌握住一篇文章的整体性时,便会立刻抓住其中一些重要的部分。但是这每个部分的本身通常是很复杂,各有各的内在结构需要你去透视。

因此第二个规则所谈的,不只是将各个部分排列出来,而且要列出各个部分的纲要,就像是各个部分自成一个整体,各有各的整体性与复杂度。

如何归纳一篇文章的架构?

可以有一套运用的通用公式。根据第一个规则,我们可以说出它的内容是如此这般。做完这件事之后,我们可以依照第二个规则,将内容大纲排列如下:

(1)作者将文章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第三个重点是C,第四个重点是D等等。

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会习惯性地这么做,而且轻而易举。他可能不会全部写出来,在阅读时也不会在口头上说出来。但是如果你问他它的整体架构时,他就会写出一些东西来,而大概就跟我们所说的公式差不多。

“大概”这两个字可以舒解一下你的焦虑。一个好的规则总是会将最完美的表现形容出来。但一个人可以做一个艺术家,却不必做个理想的艺术家。如果他大概可以依照这个规则,就会是个很好的练习者了。我们所说明的规则是个理想的标准。如果你能作出一个草稿来,跟这里所要求的很类似,就该感到满足了。

你用不着跟着文章中所出现的小标题来归纳一篇文章的架构。当然,原来的结构可能比你区分的纲要好,但也很可能比不上你的纲要。无论如何,你得自己拟纲要就对了。

作者拟定了纲要,以写出一篇好文章。而你则要拟定你的纲要,才能读得明白。

如果他是个完美的作家,而你是个完美的读者,那你们两个人所列的纲要应该是相同的。如果你们两人之中有人偏离了朝向完美的努力,那结果就免不了产生许多出入。

这并不是说你可以忽略作者所设定的章节与段落的标题,我们没有忽略这些东西,但我们也不能盲从。你应该将这些标题当作是你自己活动的指南,而不是完全被动地仰赖它们。能照自己所列的纲要执行得很完美的作者,寥寥无几。但是在一篇好文章里,经常有许多作者的规划是你一眼看不出来的。表象可能会骗人的。你一定要深入其间,才能发现真正的架构。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乍看之下,我们前面讨论的两个阅读规则,看起来就跟写作规则一样。的确没错。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像教书与被教一样。如果作者跟老师无法将自己要传达的东西整理出架构,不能整合出要讲的各个部分的顺序,他们就无法指导读者和学生去找出他们要讲的重点,也没法发现全文的整体架构。

尽管这些规则是一体两面,但实行起来却不相同。

读者是要“发现”文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

如果他是个好作者,就不会将一个发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里,同样的,也不会瘦得皮包骨,让人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匀称,也没有松弛的赘肉,那就可以看到关节,可以从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语。

对一篇文章来说,血肉跟骨架是一样重要的。文章,真的就跟人或动物是一模一样的。——血肉,就是为纲要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是我们有时候所说的“解读”。血肉,为文章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对动物来说,血肉就是增加了生命。 因此,根据一个纲要来写作一篇文章,不论这个纲要详尽的程度如何,都在给予它一种生命,而这种效果是其他情况所达不到的。

letters/how_skull.png

我们可以用一句老话来概括以上所有的概念,那就是,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

这确实是优秀写作的基本准则。我们所讨论的两个规则,都是跟随这个写作准则而来的。如果它有整体的精神,那我们就一定要找出来。

如果全文是清楚明白又前后一贯的,我们就要找出其间的纲要区隔,与重点的秩序来当作回报。

所谓文章的清楚明白,就是跟纲要的区隔是否清楚有关,所谓文章的前后一贯,就是能把不同的重点条理有序地排列出来。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