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落深度仿写:季羡林写槐花(1)
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176字,作者:季羡林,《槐花》,有改动)
拆解成句
- 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
- 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 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当你走近季羡林居住的北大校内朗润园时,你会看到门口的朗润湖,你会不会注意到槐花呢?季羡林写这篇作文时,选择了“先抑后扬”——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
- 写景的开局:我行动,我感受到,我看到
这是写景、写物的经典开局:“我行动,我感受到,我看到”。我出门,闻到了请香,看到了槐花。有人可能会这样仿写:“一到深秋,巷口就飘来糖炒栗子的香气”。但如果你写了自己的行动,作文会立刻发生质变:“我走到巷口,糖炒栗子的香气扑面而来,这是北京秋天的味道。”
- 运用空间层次描绘场景
这个段落的写景并不复杂,但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写作的高水平,我们能够跟着他看到:从”荷塘岸边”到”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再到”高树枝头”直至记忆中的新疆天池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 巧用联想升华意境
“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这个联想将眼前的槐花与遥远壮美的雪峰联系起来,瞬间提升了描写的境界。仿写时可以寻找类似的联想来丰富描写层次,“我盯着那荷花看久了,眼睛突然变得模糊,仿佛看到了莫奈的印象画作。”
- “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
我们初看这段时,会关注形象化的闪着银光的槐花、白雪皑皑的类比,但再看时,我们会发现,“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槐花与槐树有了一种独特的力量,让静态的花朵呈现出向上生长的动态美。你在仿写时,也可以用动词重复来把静态的画面变成动态的:比如写麦浪翻滚,可以写:“涌过去,涌过去,一直涌向天边”。
- 以习惯见到反衬忽视,引出后续的段落
这一段落的最后,用“熟悉反而忽略”的心理反转前文描写,形成情感上的转折和反思。比如在仿写时,你可以这样写:在树荫下的游戏间隙,我们静下来下来,这时,我们听到树上的声音——知了,偶尔的鸟鸣,我们甚至能听到风的声音。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槐花
仿写二:走出大门,观察你第一眼看到的,把它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