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ijuan/dong3.png

段落深度仿写:李娟写冬天三

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鸟儿远走高飞,虫蛹深眠大地。其他留在大地上的,无不备下厚实的皮毛和脂肪。

二月初的某天黄昏,我在北面沙梁上时,一抬头,突然发现太阳高悬在沙漠之上。而以往在这个点上,太阳都已经沉入一半了。到了二月十七号那天,我的日记有了以下内容:晴,很热。加玛回来时,我们一起出去,没有戴帽子,只穿着短外套。途中休息时,她愉快地说:“夏天一样!就像夏天一样!”——好像完全忘记了几天之前的冬天。

(263字,作者:李娟,摘自散文集《冬牧场》中的《冷》一文,略有改动)

句子结构

    1. 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
    2. 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
    3. 鸟儿远走高飞,虫蛹深眠大地。
    4. 其他留在大地上的,无不备下厚实的皮毛和脂肪。
    1. 二月初的某天黄昏,我在北面沙梁上时,一抬头,突然发现太阳高悬在沙漠之上。
    2. 而以往在这个点上,太阳都已经沉入一半了。
    3. 到了二月十七号那天,我的日记有了以下内容:晴,很热。
    4. 加玛回来时,我们一起出去,没有戴帽子,只穿着短外套。
    5. 途中休息时,她愉快地说:“夏天一样!就像夏天一样!”
    6. ——好像完全忘记了几天之前的冬天。

图解结构

仿写说明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写冬天的名篇《济南的冬天》(老舍),众多名家也有写冬天感受的,如冯骥才《冬日絮语》、朱自清《冬天》等。但读多了总觉得,冬天怎么不冷了?比如老舍写道: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因此,我们来感受一下李娟写的零下三十五度的冷。这一段中,天气转暖了。李娟这里用了两种写法:先是思考,然后写有人的场景。

  1. 季节是“命运”

用哲理性语言承接寒冷:“寒冷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可仿写:(比如写老师严厉)她的目光像冬天的霜,不是针对谁,而是课堂的必须。在毕业时,我们才第一次感受到,她的目光原来那样温暖。

  1. 小细节展现季节改变

“二月初的某天黄昏……太阳高悬在沙漠之上”,让人感觉到,春天已悄悄靠近。

  1. 引用自己的笔记

引用笔记(在这里是日记),会让回忆显得更加真实。“我的日记有了以下内容:晴,很热。”

  1. “夏天一样!就像夏天一样!”

生活中不经意的行为(不戴帽子、穿短外套),一下子让寒冷消失了。加玛的夸张的话更是强化了这一点:“夏天一样!就像夏天一样!”

  1. 用自己的话收尾

文章结束用加玛的话(点睛之句)很好,但用自己话来结束,文章会像电影有最后的淡出一样,给机会让读者的心情慢慢平静,离开电影院。如果非要有个吸引人的文章公式的话可以是这样:你可以考虑删掉作文的淡入,而让作文第一句抓眼球;但最后一句要淡出,而高潮的点睛之句在淡出之前。

练习

尝试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李娟寒冬变暖部分

仿写二:写你所处地区最极端的天气最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