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落深度仿写:沈宏非写蛋炒饭(2)
人人都会炒饭,但“会炒”并不等于“善炒”。经常炒饭的大概都会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体会:炒饭最好用剩饭,即所谓的“冷饭热锅”。这是因为:第一剩饭较为干身,更容易炒出颗粒分明的效果,比较会有“身骨”;至于第二条,就是心理因素了:刚煮好的一锅饭香四溢的新鲜米饭,本来马上就可以吃了,若是再放入平底锅里去炒,未免有些多此一举的味道。
冷饭宜炒,不过吃起来却一定要趁热。炒饭摊冻之后不仅味同夹生,而且还格外的油腻。所以善炒饭和善于吃炒饭的人,一定会选择用碗而不是用盘,一碟“金包银”全盘摊开来虽然在视觉上极具美感,却不容易保温,吃到嘴里便无端端地悲凉了起来。
(273字,作者:沈宏非,摘自《食相报告》中“扬州炒饭”,有调整)
句子结构
- 人人都会炒饭,但“会炒”并不等于“善炒”。
- 经常炒饭的大概都会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体会:炒饭最好用剩饭,即所谓的“冷饭热锅”。
- 这是因为:第一剩饭较为干身,更容易炒出颗粒分明的效果,比较会有“身骨”;至于第二条,就是心理因素了:刚煮好的一锅饭香四溢的新鲜米饭,本来马上就可以吃了,若是再放入平底锅里去炒,未免有些多此一举的味道。
- 冷饭宜炒,不过吃起来却一定要趁热。
- 炒饭摊冻之后不仅味同夹生,而且还格外的油腻。
- 所以善炒饭和善于吃炒饭的人,一定会选择用碗而不是用盘,一碟“金包银”全盘摊开来虽然在视觉上极具美感,却不容易保温,吃到嘴里便无端端地悲凉了起来。
图解结构
仿写说明
- 开门见山的对比引入
用”人人都会…但…并不等于…”的句式开头,直接点出普遍现象与高水平之间的差距,为后文的深入分析做铺垫。
- 运用经验共鸣法
通过”经常…的大概都会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体会”来拉近与读者距离,让读者产生”确实如此”的认同感,增强说服力。
- 分层递进的解释结构
用”第一…第二…”的标记词将原因分层阐述,既有技术层面的实用性分析,又有心理层面的感受描述,逻辑清晰且富有层次。
- 巧用四字成语增强表达
“颗粒分明""多此一举""味同夹生”等成语的运用,既简洁有力又形象生动,让技术性描述更具文学色彩。
- 正反对比论证法
先说”冷饭宜炒”,再说”吃起来却一定要趁热”,通过对比突出要点;用”善炒饭”与一般做法对比,强化专业性建议。
- 情感化的结尾收束
用”无端端地悲凉了起来”这样带有情感色彩的表达作结,将技术性的饮食话题升华到感受层面,余味悠长。
练习
尝试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
仿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