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勇敢地删掉好句子

文思写作技巧 003

中小学生写作文有一个压力是:如何写足要求的字数。应对长度难题有很多技巧,但我们今天想说一个反技巧——“勇敢地删掉好句子”。这是因为,只想着凑字数、让作文更长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作文变得很臃肿,身材像那种长期不锻炼的人,而是优秀作文却能给人像运动健将的第一印象。

像专业作家一样写作

在《哈佛写作课》中,非虚构作家索尼娅·纳扎里奥分享了她的一次写作经历,她积累了110本笔记本,而最终她要用 35000 字把故事写出来。她写作的最后一步是,“(我)问自己:这个真的必要吗?删掉会损失多少?……如果保留,怎样改进和缩短它?我对每一个词提问。”

skills/delete_words.png

让我们来看看她的删改效果。这是修改前的初稿,写司机带着去美国的偷渡者、小男孩恩里克经过检查站:

第一个检查站在马特瓦拉以北数公里的洛斯波西托斯。恩里克上路没多久,就看见一块警示牌,写着“距检查站100米”。卡车排进队里,等着通过。轮到他们时,警官问车里装了什么,要看司机的证件。他们透过大挡风玻璃瞥见了恩里克,但一直没问起这个男孩。司机后来说,他们认为恩里克是他的助手。如果他们问起,司机也准备这么说。几米之外,军队拦住每辆车,搜查毒品和武器。几个年轻的、留着士兵头的新兵对他们挥手致意。

发表的版本是这样的:

洛斯波西托斯的一个警示牌写着,“距检查站100米”。卡车排着队。一点点地向前。司法警察问司机车里装了什么。他们要看司机的证件。他们瞟了瞟恩里克。

司机准备好了:他是我助手。

但警察没有问。

在另外一处例子中,她做了更为极致的删节,几乎只留下最后一个词。她最终的写作效果让我们像看到大师电影里的对白一样。这个片段中,偷渡蛇头(人贩子)给恩里克的妈妈打电话,让她付更多的钱。初稿是这样的:

现在电话里换成了一个女贩子。女人说,“你儿子到得克萨斯了,但1200不够。”接着女人说要1700。

修改版为:

女人说,“你儿子到得克萨斯了,但1200不够。1700。”

大胆地删

我们再来看自己写作文会遇到的例子,看看如何通过对每一个词提问,通过删掉一些词,让作文变得更好。在写作文时,我们通常会让句式更为完整。比如,一个同学写他打球受伤的事,他的初稿是这样写的:

“我的腿瘸了。”

修改版为:

“我,瘸了。”

由于前面有摔倒的描写,后有艰难康复的故事,因此这里简单地写3个字——“我,瘸了。”——让作文一下子有了强烈的转折感,它提示读者,从这里开始,一切将不同。

又比如,一篇作文写与妹妹发生矛盾:

我和妹妹谁也不肯先道歉。后来我们坐下来,好好说了一次心里话,才发现彼此其实都不是故意的。原来,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误会其实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而是因为彼此没有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我们能耐心沟通,耐心地听对方说,也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讲出来,我们就能感受到彼此的爱。

修改版为:

我和妹妹谁也不肯先道歉。后来好好说了一次心里话,才发现彼此其实都不是故意的。原来,很多误会,只要愿意沟通,就能化解。沟通是爱。

对比你会发现,原文字数多,但表达远不如修改版来得清晰。最后的一句“沟通是爱。”更是用非常精简的语言点出了作文的主题。

语言是习惯

一个小技巧是,你可以在点睛之处用“XX是XX”这样的句式。比如有一位日本作家的写文章的书《基本的文章力》其中一个标题是强调写作需要靠反复的练习、养成习惯:

语言借由习惯内化

我们可以把它修改为:

语言是习惯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表达得不够准确。不用有这样的担心,每句话都是在一个上下文背景中的,“语言是习惯”能更好地强调你的观点。

1981年,日本艺术家艺术家冈本太郎拍摄一个广告,他本来的台词是:

艺术不受规则所限,需要足以爆炸的能量。

为了广告效果,他改成了:

艺术就是爆炸!

很明显,修改后的这句话有了一种“爆炸”的力量,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参考资料:本写作技巧案例引自《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好文案一句话就够了》。

纳扎里奥, S. (2015). 100个笔记本变成35000个词. 载于 M. 克雷默 & W. 考尔 (编),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王宇光, 译). 中国文史出版社.

川上徹也. (2018). 好文案一句话就够了 (涂绮芳,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