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落深度仿写:早春图作品描写(2)
《早春图》的尺寸意味着,若要全面欣赏这件巨大的作品,你必须让双眼在山水中缓步徐行。按照惯例,像《早春图》这样的立轴要从下往上看,这种看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大幅卷轴诞生之初,其设计不是为了永久悬挂,而是为了卷起来放在一个安全之处,仅在特殊场合才会展开。这样一来,故事就会随着画面展开,徐徐展现在受邀的观众面前,这样也会避免远处的山提前透露出来。
郭熙在设计画面时就已将这一点了然于心。中央的大山巧妙地引导我们的视线沿着它 S 形的曲线往上游移,让眼睛发现山间的溪流和岩石上的小径。随着不断攀登,风景变得愈发崇高。我们继续向上,经过光秃秃的岩石和枯树,路过瀑布,穿过雾气笼罩的山谷,来到长满树木、管立在雾气中的高耸山峰。画家最终将我们带入山间清晨的清新空气中,山间源源不断的细流则为我们的冒险注入力量。
(郭熙,《早春图》,1072年,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349字,作者:威尔·贡培兹,《郭熙:凝视和谐》(《改变艺术的31种凝视》)
拆解成句
-
- 《早春图》的尺寸意味着,若要全面欣赏这件巨大的作品,你必须让双眼在山水中缓步徐行。
- 按照惯例,像《早春图》这样的立轴要从下往上看,这种看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大幅卷轴诞生之初,其设计不是为了永久悬挂,而是为了卷起来放在一个安全之处,仅在特殊场合才会展开。
- 这样一来,故事就会随着画面展开,徐徐展现在受邀的观众面前,这样也会避免远处的山提前透露出来。
-
- 郭熙在设计画面时就已将这一点了然于心。
- 中央的大山巧妙地引导我们的视线沿着它 S 形的曲线往上游移,让眼睛发现山间的溪流和岩石上的小径。
- 随着不断攀登,风景变得愈发崇高。
- 我们继续向上,经过光秃秃的岩石和枯树,路过瀑布,穿过雾气笼罩的山谷,来到长满树木、管立在雾气中的高耸山峰。
- 画家最终将我们带入山间清晨的清新空气中,山间源源不断的细流则为我们的冒险注入力量。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写一幅画的观察,是学习观察的捷径:你可以从各种角度反复、持续观察,而现实世界总是转瞬即逝;画面背后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对同样的画面大小而言现实世界酝酿的信息量少得多;写完之后,名画通常有多位专家的观察记录可供对照学习,而现实世界很难有同样文章供对照。在语文课本三年级下册,就有了类似的课文《一幅名扬海外的画》,它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在这组仿写练习中,我们跟随《向艺术家一样思考》作者威尔·贡培兹观察塞尚、莫奈、霍克尼、郭熙(早春图)、尼尔等。
- 以“观看方式”开篇
“你必须让双眼在山水中缓步徐行”,引导读者正确地观看。
- 如何观看大幅卷轴山水画?
贡培兹为我们介绍了一个不那么常见的知识:“按照惯例,像《早春图》这样的立轴要从下往上看。”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这种做法的由来。现在,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
- 用专业的方式观看
“中央的大山巧妙地引导我们的视线沿着它 S 形的曲线往上游移,让眼睛发现山间的溪流和岩石上的小径。”。“我们继续向上,经过光秃秃的岩石和枯树,路过瀑布,穿过雾气笼罩的山谷,来到长满树木、管立在雾气中的高耸山峰。”
- 登顶之后,我们的感受
我们不是在看画,我们是跟着画家登上山峰。“画家最终将我们带入山间清晨的清新空气中,山间源源不断的细流则为我们的冒险注入力量。”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观看郭熙《早春图》
仿写二:请你按照自下而上的观看方法,观看郭熙《早春图》的作品图片,写下你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