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万画结构开头:以 6 篇肖复兴经典散文为例

「万画结构」是一种用于记叙类散文(写人、写事、写物的记叙文)的典型结构,它通常看分为七个部分“万、画、引、细、思、渡、升”。

其中,开头常用“万(万能开头)—画(情感画面)—引(引出人物)”串联起场景、情绪与人物线索。

这种开头能让你循序渐进地搭建情境,引导读者自然进入叙述核心,同时又兼具叙事与抒情的张力,增强整篇文章的吸引力。

xiaofuxing/hundun.png

《绉纱馄饨》

绉纱馄饨 / 肖复兴

北京普通人家,一般爱吃饺子,以前很少吃馄饨。我第一次吃馄饨,是上初中之后,和同学一起在珠市口路北一家饭馆里,饭馆紧靠着清华浴池,对面是开明老戏园,那时改名叫作珠市口电影院。我们就是晚上看完电影,到这里每人吃了一碗馄饨。

这是家小店,夜宵专卖馄饨。比起饺子,馄饨皮很薄,但馅很少,觉得馄饨是样子货,还是馅大肉多的饺子吃起来更痛快。

这样的印象被打破,是吃到了我们大院里梁太太包的馄饨之后。梁太太一家是江苏人,梁太太包的馄饨,在我们大院是出了名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听院里的街坊议论过梁太太的馄饨,说她做的馄饨皮,加了淀粉和鸡蛋,薄得如纸似纱,对着太阳或灯,能透亮。而且,馄饨皮捏出来的皱褶,呈花纹状,一个小小的馄饨,简直像一朵朵盛开的花,不吃,光是看,就让人爽心悦目,像艺术品。

梁太太自己说,这种馄饨,在她家乡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包,人们称作绉纱馄饨。我从来没有见过梁太太包得这样精美绝伦的馄饨,都是听街坊们这样说,只有想象而已。心里想,梁家有钱,自然吃得要比一般人家讲究得多。……

「万画引」开头分析

  1. 万 - 万能开头(环境描写、情绪铺垫)

“北京普通人家,一般爱吃饺子,以前很少吃馄饨。”

这一句开篇就直接点出了一个地域背景(北京)、人群特点(普通人家),暗示出了一种朴素、平实的情绪氛围。这个环境设定,为后面引出“吃馄饨”的故事做了铺垫。

  1. 画 - 情感画面(一景一物总是情)

“我第一次吃馄饨,是上初中之后,和同学一起在珠市口路北一家饭馆里……晚上看完电影,到这里每人吃了一碗馄饨。”

作者通过具体场景(珠市口、清华浴池、珠市口电影院、小饭馆),勾画出生动的生活画面:看完电影后的夜晚,朋友们围坐在小饭馆吃馄饨的情景。画面感很强,带出一种青春、轻松的情绪。

这部分属于 “画”,并且情感氛围是怀旧+亲切。

  1. 引 - 引出主要人物或话题

“这样的印象被打破,是吃到了我们大院里梁太太包的馄饨之后。”

这里正式引出了关键人物:梁太太。同时,话题中心转向了梁太太的“绉纱馄饨”,预示文章的重点开始出现。这是标准的“引”部分,引出了人(梁太太)与主题(精致的馄饨)。

xiaofuxing/sai-shi-teng.png

赛什腾的月亮

赛什腾的月亮 / 肖复兴

又到中秋节了,不知道柴达木赛什腾山上的月亮,今年和往年是不是一样的圆?

赛什腾山应该算是昆仑山的余脉,那时候,在青海石油局的冷湖四号老基地,从哪个井队的位置上都可以望到它。望着它,觉得很近,却是望山跑死马,跑到山脚下,至少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那时候,是指1968年。这一年,北京的初三学生甘京生和一批北京的中学生来到冷湖,成为一名石油工人。那时候,他还不到18岁。就在那一年的中秋节,井队放假,他和几个同学约好,一上午就从四号老基地出发,往那座已经望了大半年的赛什腾山走去。……

「万画引」开头分析

  1. 万 - 万能开头(环境描写 + 情绪铺垫)

“又到中秋节了,不知道柴达木赛什腾山上的月亮,今年和往年是不是一样的圆?”

这一句具有明显的时间线索(“中秋节”)、地点意象(“赛什腾山上的月亮”),同时设下了一个温柔的、带点惆怅与怀旧的情绪问句,具有引导性和铺垫性。这是完整对应“万”,设定时间地点,氛围温柔宁静,为后文奠定感情底色。

  1. 画 - 情感画面(景物中含情)

“赛什腾山应该算是昆仑山的余脉……望着它,觉得很近,却是望山跑死马……”

这一段描绘了“赛什腾山远而可望,不易可即”的地理与视觉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山的向往、想象、情感投射,尤其是“海市蜃楼一般缥缈”“明亮得刺眼的阳光”这些描写,极具视觉冲击与心理联想。这明确属于“画”,既有自然画面,又寄托情感与想象。

  1. 引 - 引出人物与主题

“那时候,是指1968年。这一年,北京的初三学生甘京生……成为一名石油工人。”

到这里,主角“甘京生”登场,故事也从环境过渡到人物行动。后面也提到“中秋节爬山”,主题开始展开(对月亮的追寻,对赛什腾的向往)。这明确属于“引”,引出主人公+关键事件。

xiaofuxing/maihuaren.png

风中的字

风中的字 / 肖复兴

我家街对面是潘家园市场,年三十这一天,较往常的人满为患虽然清静了不少,但依然有市声喧嚣,就连便道上都有人摆摊,不过,卖的大都是过年的窗花、对联,也有一些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到黄昏的时候,这些零星的小摊早都收拾好家伙什回家过年了。只有一个人在寒风中坚持着。

这是一个中年人,听口音是河北沧县人,沧县是我的老家,一听就能听得出来,便感到有些亲切。我在马路这边就看见了他,穿着一件枣红色的羽绒服,在便道隔离的栏杆前,他正在弯腰收拾地上摆着的东西。长长一溜儿的便道上,硕果仅存只剩下他一个人,显得格外醒目。在街这边看,他的身前是一座绿色的报刊零售亭,早已经挂上了门板,但绿色的亭子,和他身后白色的栏杆,街树的枯枝,市场灰色的外墙,颜色艳丽的广告牌,这些静物把他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画。如果作为新年画,怪有意思的。……

「万画引」开头分析

  1. 万 - 万能开头(环境描写,情绪铺垫)

“我家街对面是潘家园市场,年三十这一天,较往常的人满为患虽然清静了不少,但依然有市声喧嚣……”

开头直接点明了时间背景(年三十)、地点环境(潘家园市场),氛围是年节将至,人声渐散但仍有余响的过渡期情绪,带着一点点空落和冷清。这种设置,暗示了后文将围绕一个孤独的小人物展开。这是典型的“万”段落:设定场景 + 暗示情绪 + 铺垫故事氛围。

  1. 画 - 情感画面(一景一物,总是情)

“只有一个人在寒风中坚持着。”

这里用非常简单但强烈的画面感——一个孤零零的人在寒风中坚持,衬托出一种孤独、执着又有点悲凉的情绪。这个画面很有力量,为后面的情感叙述打下了基调。这是属于“画”:画面简洁,却情感浓烈。

  1. 引 - 引出主要人物及话题

“这是一个中年人,听口音是河北沧县人,沧县是我的老家,一听就能听得出来,便感到有些亲切。我在马路这边就看见了他,穿着一件枣红色的羽绒服,在便道隔离的栏杆前,他正在弯腰收拾地上摆着的东西。”

到这里,主角正式登场。不仅描写了他的外貌、动作(穿枣红羽绒服,弯腰收拾地摊),还点出了人物身份线索(沧县人)、情感联系(乡音的亲切感)。话题也逐渐收束到这个卖字的中年人身上。这是非常标准的“引”:引出人物和主要叙述对象。

xiaofuxing/yinyue.png

夜曲

夜曲 / 肖复兴

那一晚风很大,我赶到灯市口一家音像制品商店已经很晚,生怕人家关门。

原来这家商店的门面很朴素,本来包子关键在里面有没有肉,而不在褶儿上。

它正处闹市,四周店家都洗心革面装潢一新,逼得它也里外换装,辉煌的灯光辉映着堂皇的落地玻璃门,透明得能看得清店里面的肠胃。我推开玻璃门进去,立刻一阵悠扬的音乐声如春水荡漾,迎面墙前的大屏幕电视里正播放着镭射影碟,一个胖胖的女歌唱家在引吭高歌,大概是莫扎特哪部歌剧里一个咏叹调,极其抒情委婉,千曲百回,柔肠绕指。

令我奇怪的是,偌大的店铺里,除了正中央站着一个年轻姑娘,角落收银台旁坐着两个售货员之外,居然空无一人,就那么任那动情的音乐水银泻地般肆意流淌。我注意看了看,那姑娘身穿一件蓝色防寒服,与门外奔波在风中时髦的红男绿女鲜艳装束太不一样;长得也极其平常,属于那种没有什么特点极容易和一般女人混同的灰姑娘。她面朝着电视屏幕,神情专注,旁若无人,听得投入,仿佛格外感动,眸子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而那两位售货员一老一少、一男一女,却面无表情,望着窗外,默默无语,大概总听这音乐,耳熟能详,磨起茧子,不感兴趣了。……

「万画引」开头分析

  1. 万 - 万能开头(环境描写,情绪铺垫)

“那一晚风很大,我赶到灯市口一家音像制品商店已经很晚,生怕人家关门。”

直接交代了时间(晚上,已经很晚)、地点(灯市口音像店),简单几笔描写出一个急促赶路、风大夜晚的氛围,还带着一种微妙的不安、焦虑感(怕人家关门)。这是非常标准的“万”:用环境+情绪开场,为后续体验铺设背景。

  1. 画 - 情感画面(一景一物,总是情)

“辉煌的灯光辉映着堂皇的落地玻璃门,透明得能看得清店里面的肠胃。”

商店经过翻新,灯光、玻璃门、内部景象,通过细致生动的描写构成了一个光亮又空洞的画面,其中“能看得清肠胃”一语,非常形象,也带出一种都市冷清、暴露感,这不是纯粹的物理描绘,而是带有作者感受的情绪化场景。这属于“画”:画面细腻而有情绪色彩。

  1. 引 - 引出主要人物及话题

“偌大的店铺里,除了正中央站着一个年轻姑娘,角落收银台旁坐着两个售货员之外,居然空无一人。”

这里关键人物登场(蓝色防寒服的姑娘),同时也带出了一个微妙的主旨暗示:在城市喧嚣中,人群的疏离感、个体的孤独体验。这属于“引”:明确引出了观察对象(姑娘),并且引向故事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主题。

xiaofuxing/maple.png

新年之叶

新年之叶 / 肖复兴

入冬几场雨后,树上的叶子几乎落光了。地上铺满树叶,五颜六色,像铺上一层彩色的地毯。每天下午放学,高高从校车上跳下来,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爷爷,咱们找树叶去吧!便先不回家,沿着落叶缤纷的小路找树叶。

他是想找树叶,让我帮助他一起做手工。

秋末时分枝头上的树叶,或金黄,或红火一片,在秋风的吹拂下,是那样灿烂炫目。如今,由于距离的变化,拿在手中,近在眼前,才发现同样都是枫树,有三角枫、五角枫和七角枫的区别。而且,不同的枫叶,像伸出的不同的触角,活了一般,让那红色的叶脉弯弯曲曲像是有血液在流动。……

「万画引」开头分析

  1. 万 - 万能开头(环境描写 + 情绪铺垫)

“入冬几场雨后,树上的叶子几乎落光了。地上铺满树叶,五颜六色,像铺上一层彩色的地毯。”

开头直接描绘了季节背景(入冬、落雨、落叶)、环境状态(落叶满地,五彩缤纷),通过“彩色地毯”的比喻,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绚丽、略带童趣和期待感的氛围。这是很典型的“万”:环境描写+情绪暗示,为后文情境活动(拾叶做手工)埋下基调。

  1. 画 - 情感画面(一景一物,总是情)

“每天下午放学,高高从校车上跳下来,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爷爷,咱们找树叶去吧!”

一个非常鲜活、温馨的小画面:孙子放学跳下车,奔向爷爷,兴奋地提出“找树叶”的请求。这一幕既生动又饱含情感,显露出亲子之间的亲密和快乐。这属于“画”:情景中自带浓烈的情感温度。

  1. 引 - 引出主要人物及话题

“他是想找树叶,让我帮助他一起做手工。”

这里正式点明了故事的中心任务:“拾树叶做手工”,同时明确了主角关系(“我”和“高高”)以及两人的互动目的。这是标准的“引”:引出人物行动(拾叶)+故事主线(做手工)。

xiaofuxing/waltz.png

风中华尔兹

风中华尔兹 / 肖复兴

那天的晚上,风很大,公共汽车站上没几个人等车,车好久没有来,着急的人打的早走了,剩下的人有些无奈。这时候,走过来一个姑娘,黑暗中看不清她的面孔,但个头高挑,身材苗条,穿着一条长摆裙子,还是很养眼。但公共汽车并没有因养眼的姑娘的到来而提前进站,等车的人们还在焦急地望眼欲穿,有人在骂街了。

不知这位高个的姑娘是刚逛完商厦,还是刚赴完晚宴,或是刚刚下班,总之,她显得神情愉悦,一点儿也不着急,竟然伸展修长的手臂,在站牌下转了两圈。是几步华尔兹,风兜起她的长裙,旋转成了一朵盛开的花,汽车站仿佛成了她的舞台。

这一幕,留给我的印象很深,记得那一晚的站牌下,对这位突然情不自禁地跳起华尔兹的姑娘,有人欣赏,有人侧目,有人悄悄说:神经病!我当时想,同样的夜晚,同样的大风,同样的焦急,人家姑娘的华尔兹,能够在自娱自乐之中化解焦灼,是本事,也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万画引」 开头的灵活调整

这篇文章在「万画引」的传统顺序上,做了一个小小的倒置提前“引”的处理。

  1. 万 — 环境描写,暗示情绪(正常位置)

“那天的晚上,风很大,公共汽车站上没几个人等车,车好久没有来,着急的人打的早走了,剩下的人有些无奈。”

夜晚、风大、公交晚点、焦躁等待。这是典型的「万」元素:环境设定 + 情绪基调。

  1. 引 — 主要人物提前登场(顺序提前)

“这时候,走过来一个姑娘,黑暗中看不清她的面孔,但个头高挑,身材苗条,穿着一条长摆裙子……”

在场景描绘未深入之前,直接引出了关键人物(姑娘),并且对她做了初步描写(高挑、苗条、穿长裙)。一般是画完情境画面,再引人;这里是先抛出人。

  1. 画 — 具体情感画面(顺序滞后)

“不知这位高个的姑娘是……总之,她显得神情愉悦……竟然在站牌下转了两圈。是几步华尔兹,风兜起她的长裙,旋转成了一朵盛开的花。”

在引出人物后,才开始铺展开真正的情感画面:她的神态(神情愉悦、不焦急)、她的动作(伸展手臂、旋转)、风起裙摆的美丽画面(盛开的花)。这是典型的「画」,但出现在“引”之后。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