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落深度仿写:何伟写江城(3)
当我让全班学生完成写作作业,或者让他们分成小组进行学习时,我会透过教室门,眺望江面上往来的船只:小小的两人渔船、在乌江两岸来回摆渡的挤满了乘客的渡船、从乌江上游一路北来满载着煤炭和砂石的货船、从长江顺流而下往三峡的白色大客轮。一边教书,一边看着这样的景象,叫人深感满足。我喜欢打量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律,一如我喜欢聆听这所学校的生活节律。上课时,我总会俯视着江上熙来攘往的船只、打渔人、货船船长和码头工人。我会觉得:我也在劳动。这座城市在运转,我则是其中的一个小分子。
(233字,作者:何伟(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选自《江城》,为便于仿写有改动)
拆解成句
-
- 当我让全班学生完成写作作业,或者让他们分成小组进行学习时,我会透过教室门,眺望江面上往来的船只:
- 小小的两人渔船、在乌江两岸来回摆渡的挤满了乘客的渡船、从乌江上游一路北来满载着煤炭和砂石的货船、从长江顺流而下往三峡的白色大客轮。
- 一边教书,一边看着这样的景象,叫人深感满足。
- 我喜欢打量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律,一如我喜欢聆听这所学校的生活节律。
-
- 上课时,我总会俯视着江上熙来攘往的船只、打渔人、货船船长和码头工人。
- 我会觉得:我也在劳动。
- 这座城市在运转,我则是其中的一个小分子。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作家何伟写中国经历《江城》是非虚构写作的经典书籍。在这一段落,何伟开始觉得融入了涪陵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在运转,我则是其中的一个小分子。”
- “我做了什么、看到什么、体会到什么”
我安排学生学习,我眺望江上的船只,我感到满足。所谓非虚构的典型语态,正是 “我做了什么(动作)、看到什么(感知)、体会到什么(情绪)”,这也是记叙文的主要语态。
- “我喜欢……”
“我喜欢打量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律,一如我喜欢聆听这所学校的生活节律。”
- 我对自己的认识变了
“我会觉得:我也在劳动。这座城市在运转,我则是其中的一个小分子。”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何伟写上课
仿写二:写自己融入一个新集体(班级、学校、校内外运动队)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