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aodun/maodun_tianchuang_1.png

段落深度仿写:茅盾写天窗(1)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啊!”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158字,作者:茅盾,《天窗》)

拆解成句

    1.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2.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3.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
    4. “到屋里来啊!”
    5. 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6.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屋子的天窗,已经远离了我们多数人的生活。有艺术家甚至会把天窗当做艺术品,美国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就善于这么做,你可以参阅延伸阅读的《凝视光》。

  1. 读懂整体结构,拆解然后重组

读懂一段话,我们靠的是整体结构。在这段话中,茅盾从孩童的视角出发,写了为什么要天窗,然后描写下雨后的情形。当你仿写时,我们要把一段话拆成一句句,然后再将它们重组一个整体:先交代背景,再写一个冲突。

  1. 解释陌生的事物:因为……所以……

当读者对某个事物不熟悉或难以理解时,作者通过“因为……所以……”结构,解释其起因、功能或存在的理由,帮助读者建立认知和情感理解。因为“木板窗关起来,屋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所以“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1. 设置冲突,增加作文吸引力

下雨是普普通通的日常场景,但也可以运用技巧增加情境张力:“孩子们喜欢雨中玩耍”与“大人不许”,使情节更吸引人。

  1. 以儿童视角营造情感落点

茅盾这篇文章是写给小读者的,因此他运用了儿童视角:孩子“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唤起小读者共鸣。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天窗这一段落

仿写二:写一段,说明小区或公园的一个便民设施(如排水槽)或游览设计(如台阶)

延伸阅读

詹姆斯·特瑞尔:凝视光(节选)

作者:威尔·贡培兹

在这座简陋的屋子内部,围绕内墙一周,是一圈连续的石凳。凳子平添了冷清的气息,而空旷的室内让气氛更显孤寂。其中唯一值得注意的就是混凝土地面中间的一摊水渍。我们坐下来, 抬头看向屋里唯一的光源, 它来自屋顶上挖开的长方形口子(所以地面上有水渍)。它有着锋利的边缘,将外面晴朗的天空框起来。其效果令人惊叹。人们想象中的无限天空,变成了与色彩的亲密接触。这个开口营造出一种视觉效果, 湛蓝的天空好似紧紧压在天花板上的长方框上,离我们只有几米高。这感觉很奇怪,很美妙,引人人胜。大脑与眼睛开始较量——前一秒看似扁平、静止和固定的事物, 下一秒就四散开来, 变得体积庞大。半小时前, 我们还在闷热的车里感到百无聊赖、躁动不安, 此刻却无比幸福, 静静地呆坐在一间潮湿的屋里,透过开口凝视着天空。这个洞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对人在世界中所处位置的认知。

石屋顶上的一个普通切口,何以改变我们与地球大气层和遥远宇宙的关系?

(作品位于英国约克郡雕塑公园,文章选自《改变艺术的31中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