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gompertz/cezanne_drawing_2.png

段落深度仿写:塞尚作品描写(2)

圣维克多山是当地的主要景观。这是一座巨大的山峰,黑压压的,在数英里外就能看到。这次,塞尚选择从艾克斯以西、他家附近的地点来描绘这一景观。绿色、金黄色相间的麦田(起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描绘)翻滚着涌向蓝粉色的山峰。塞尚描绘这座山的手法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他离山底只有几块田地之近,但实际上他与山的距离大约有十三公里。这就是他所说的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己感受的含义。他没有按精确的透视法来画圣维克多山,而是将其拉近,以表明这座山在他的心灵和眼里的都是如此威风凛凛。冷色调的山峰,在柔和的暖色调田野的衬托下,透出坚实的硬度。

保罗·塞尚,《圣维克多山》(约 1887)

(259字,作者:威尔·贡培兹,《塞尚:吾人之父,1839—1906》(《现代艺术150年》)

拆解成句

    1. 圣维克多山是当地的主要景观。
    2. 这是一座巨大的山峰,黑压压的,在数英里外就能看到。
    3. 这次,塞尚选择从艾克斯以西、他家附近的地点来描绘这一景观。
    4. 绿色、金黄色相间的麦田(起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描绘)翻滚着涌向蓝粉色的山峰。
    1. 塞尚描绘这座山的手法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他离山底只有几块田地之近,但实际上他与山的距离大约有十三公里。
    2. 这就是他所说的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己感受的含义。
    3. 他没有按精确的透视法来画圣维克多山,而是将其拉近,以表明这座山在他的心灵和眼里的都是如此威风凛凛。
    4. 冷色调的山峰,在柔和的暖色调田野的衬托下,透出坚实的硬度。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写一幅画的观察,是学习观察的捷径:你可以从各种角度反复、持续观察,而现实世界总是转瞬即逝;画面背后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对同样的画面大小而言现实世界酝酿的信息量少得多;写完之后,名画通常有多位专家的观察记录可供对照学习,而现实世界很难有同样文章供对照。在语文课本三年级下册,就有了类似的课文《一幅名扬海外的画》,它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在这组仿写练习中,我们跟随《向艺术家一样思考》作者威尔·贡培兹观察塞尚、莫奈、霍克尼、郭熙(早春图)、尼尔等。

  1. 圣维克多山:实际看到的和画面中的

实际看到的圣维克多山是,“这是一座巨大的山峰,黑压压的,在数英里外就能看到。”画面中的山则是:绿色、金黄色相间的麦田翻滚着涌向蓝粉色的山峰。

  1. 塞尚画的有什么不同

“塞尚描绘这座山的手法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他离山底只有几块田地之近,但实际上他与山的距离大约有十三公里。”

  1. 塞尚是怎么画的

“他没有按精确的透视法来画圣维克多山,而是将其拉近,以表明这座山在他的心灵和眼里的都是如此威风凛凛。”

  1. 表达感受 vs 再现现实

塞尚不是拿着照相机,按下快门,记录眼前的现实,照相机通常所做的是再现现实。塞尚做的是“表达感受”。

  1. 我看到什么

我们写作文时,写的也不是绝对的事实,而同样有自己的感受。贡培兹写的,也包含了他的感受:“冷色调的山峰,在柔和的暖色调田野的衬托下,透出坚实的硬度。”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对塞尚《圣维克多山》的观察

仿写二:尝试着观察另一幅塞尚的类似作品,写下你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