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落深度仿写:季羡林写槐花(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347字,作者:季羡林,《槐花》,有改动)
拆解成句
-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 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
-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 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
- 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
- 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 作文中如何写思考
这个段落的第一个段落是直接写思考,然后提出疑问:我们能否用新的眼光看?在初中作文中,这样的思考经常是加分项,因为它反映了写作者的知识面和思考能力。这里我们可以先重点关注,我们有了知识、做了思考,如何把它写出来呢?很简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当然,你可以先模仿这篇作文的结构:先写日常现象,再用理论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思考。
- 用反问句强化思辨色彩
连续两个”难道我们就不能”的反问句,既反映了作者的认识,又能通过强调引发读者一起思考。
- 以亲身实验验证观点
特别注意的是,我们的作文不能以思考结束,正如这个段落后面所写的,我们应该用行动进行验证,然后得到更为真切的认识。同时,思考是抽象的,但行动是具体的,我们让抽象的观点具象化了。
- 我体验到了什么
“槐花得到了知己”“对我讲话”“山石树木活了起来”等拟人化描写,让景物具有情感温度。“绿水更绿”“白花更白”“红花更红”“风吹鸟鸣”,形成色彩与声音的交织。你也不妨学习这样的体验方法:“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然后,你也设想它们变成了人,开始微笑、低语、脸红、与你说话。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像第一次见的思考与体验
仿写二:做一次“像第一次见”的观察,然后写下你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