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angzengqi/wang_sheng_3.png

段落深度仿写:沈从文作文课(3)

汪曾祺/文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159字,作者:汪曾祺,段落选自《我的老师沈从文》,有改动)

句子结构

    1.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2.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
    3. 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
    4. 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图解结构

仿写说明

沈从文的方法,也是我们认为学习写好作文的方法。你先尝试了,然后,想想类似的主题有什么名家作品可以参考。当你要写老师时,看看鲁迅、汪曾祺、海伦·凯勒是怎样写老师的。

  1. 写特别的方式

“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注意观察,发现对你有教益的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比如你可以仿写:张老师教我们读书的方法不太一样,他总是让我们至少将一本书至少读20遍以上,他似乎有着神奇的远程透视眼看到我们偶尔偷懒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把我们问住。(是的,这是我们从老师那些学到的,对于真正需要精读且需要精通的书,用各种方式读至少20遍。)

  1. 为什么写推荐相关作品

猜想一下,可能有两个理由:在简短的篇幅中要讲出沈从文如何教写作,有太多想写的、想分享出去的。第二个理由则是从写好看的文章的角度猜的,很长的读后感怎么接着写,引用一个老师写的长读后感?这就像在电影中一样,你不能让两个人坐在那儿一来一去讨论十分钟,他们必须行动起来。——(沈先生)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1. 句式“他除了……,还会”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看到沈从文先生夹着一大摞书的时候,就立刻想起他在学生习作后面批写的长长的读后感。我们有这样的印象,这个句式起了很大的作用:“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你可以仿写:(写同学对植物着迷)他除了见到一片叶子就能说出它的名字、科属、习性,还总是摘下一片,说“可以吃吃看”,然后一边嚼一边让我们也试试,跟在他后面,我们几个都变成小区花园里的吃叶子怪小孩。

  1. 用画面定格人物

“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也是一个“视觉定格”画面,你在仿写时,也可以尝试着写类似的人物画面作为一个段落的收尾。你可以这样仿写:(漫画同学)他听课听得入神,又开始叼着笔晃来晃去,不巧这回叼的不是铅笔,是一支水笔,墨水“噗”地一口炸开,他当场变成了一张大花脸。(漫画老师)现在很少看到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背影,老师们包括王老师都用 PPT 上课,但王老师坚持在每页上都亲手写手写重点批注,线条弯弯曲曲,却格外认真,就像他拿着粉笔在敲黑板:这点很重要!还有这点!

练习

尝试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沈从文批改和给参考作品

仿写二:写一位老师在教学中的特别做法

延伸阅读:我最好的老师(怀特森)

曾经被收录语文课本中一篇文章《我最好的老师》。这篇文章网络上的线索不多,根据有限检索,该文作者为David Owen,原文可能刊登于读者文摘亚洲版(1991年4月版),但无法查证作者具体是谁、怀特森先生是谁。

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是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记得第一天上课,他给我们讲授的是一种名叫“猫猬兽”的动物。他说这种动物一般在夜间行动,因为不能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而绝种了。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让我们传看一个颅骨。我们全都认真作了笔记,然后是随堂测验。

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在我写下的每一个答案后面,竟然都被画上了一个刺眼的红叉叉。我得的是零分!可这不公平,因为每一道题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说,“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此,你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全部是错误的信息。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怀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他告诉我们,当时他让我们传看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并且,就在那堂课上他还提醒过我们: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动物的痕迹——那么这个头盖骨是从哪儿来的呢?当时我们中间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其实我的破绽还有很多。其中包括猫猬兽这个古怪的名字,你们却都深信不疑。”为此他特别强调,本次测验的零分纪录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来接受他的挑战。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论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方法介绍给一位朋友。他听后吓坏了,说:“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弄你们呢?”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