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hewei/hewei_city-4.png

段落深度仿写:何伟写江城(4)

英文诗歌课好像从来没有令他们感到厌倦或沮丧。我们把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仔仔细细地复习了一遍,最后一句写道,“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我问他们:莎士比亚成功了吗?那位女子会永远活着吗?几个学生摇了摇头——毕竟那是四百多年前的诗了——但其他学生显得有些犹豫不决。我问他们,那名女子生活在什么地方。

“英国,”阿姆回答道,他回答我问题的次数最多。

“那又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

“大约在公元1600年。”

“想想吧,”我说道,“四个世纪前,莎士比亚爱上了一位女子,并为她写了一首诗。他说要让她的美貌永存——这是他的承诺。现在是1996年,我们在中国,四川,就在长江边上。莎士比亚从没有来过涪陵。你们没人去过英国,也没人见过莎士比亚四百多年前爱过的那名女子。可就在这一刻,你们每一个人都在想着她。”

(352字,作者:何伟(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选自《江城》,为便于仿写有改动)

拆解成句

    1. 英文诗歌课好像从来没有令他们感到厌倦或沮丧。
    2. 我们把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仔仔细细地复习了一遍,最后一句写道,“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1. 我问他们:莎士比亚成功了吗?那位女子会永远活着吗?
    2. 几个学生摇了摇头——毕竟那是四百多年前的诗了——但其他学生显得有些犹豫不决。
    3. 我问他们,那名女子生活在什么地方。
    4. “英国,”阿姆回答道,他回答我问题的次数最多。
    5. “那又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
    6. “大约在公元1600年。”
    1. “想想吧,”我说道,“四个世纪前,莎士比亚爱上了一位女子,并为她写了一首诗。
    2. 他说要让她的美貌永存——这是他的承诺。
    3. 现在是1996年,我们在中国,四川,就在长江边上。
    4. 莎士比亚从没有来过涪陵。
    5. 你们没人去过英国,也没人见过莎士比亚四百多年前爱过的那名女子。
    6. 可就在这一刻,你们每一个人都在想着她。”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作家何伟写中国经历《江城》是非虚构写作的经典书籍。在江城涪陵,作为一个英语老师,何伟是如何讲课的呢?从这段记录看,何伟是一个好老师,他提出了好问题,他通过问答引发思考,他让课程内容和学生产生了连接。

  1. 提出好问题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最后一句写道,“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何伟在课堂上提问:莎士比亚成功了吗?那位女子会永远活着吗?

  1. 追问与互动

那名女子生活在什么地方?那又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

  1. 运用对比反差,制造震撼效果

通过时空对比(四百年前的英国vs1996年的中国涪陵)和人物对比(莎士比亚和从未谋面的中国学生)来揭示诗歌跨越时空的力量。“可就在这一刻,你们每一个人都在想着她。”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何伟的诗歌课

仿写二:写你自己深有体会的一堂课,从你作为学生的角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