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gompertz/cezanne_drawing_3.png

段落深度仿写:塞尚作品描写(3)

为了制造出纵深感,他在画面的左边加入了一棵树干,贯穿画面上下,但透视大大缩短,树干本身也被剪裁过。正如他所说,这棵树起到了显示那座山和田野坐落在远方的作用。你可以把垂直的树干从视线中移走(用手遮住它)以验证他的理论。这么一来,你就会体验到,那种三维的空间感消失了。如果把树干去掉,树枝好像就变成了天空的一部分。因此,加入的树干和树枝便成为拉近了的近景中一个强力因素,仿佛它就盘绕在艺术家的头脑上方。

但是,有一根树枝竟在树干的中间伸出来,这有点儿反常。其实,塞尚是在利用这根树枝上的叶子来把远景和近景融合起来,只用绿色颜料平行地、对角地画了几笔就“填补”了十三公里的距离。

保罗·塞尚,《圣维克多山》(约 1887)

(284字,作者:威尔·贡培兹,《塞尚:吾人之父,1839—1906》(《现代艺术150年》)

拆解成句

    1. 为了制造出纵深感,他在画面的左边加入了一棵树干,贯穿画面上下,但透视大大缩短,树干本身也被剪裁过。
    2. 正如他所说,这棵树起到了显示那座山和田野坐落在远方的作用。
    3. 你可以把垂直的树干从视线中移走(用手遮住它)以验证他的理论。
    4. 这么一来,你就会体验到,那种三维的空间感消失了。
    5. 如果把树干去掉,树枝好像就变成了天空的一部分。
    6. 因此,加入的树干和树枝便成为拉近了的近景中一个强力因素,仿佛它就盘绕在艺术家的头脑上方。
    1. 但是,有一根树枝竟在树干的中间伸出来,这有点儿反常。
    2. 其实,塞尚是在利用这根树枝上的叶子来把远景和近景融合起来,只用绿色颜料平行地、对角地画了几笔就“填补”了十三公里的距离。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写一幅画的观察,是学习观察的捷径:你可以从各种角度反复、持续观察,而现实世界总是转瞬即逝;画面背后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对同样的画面大小而言现实世界酝酿的信息量少得多;写完之后,名画通常有多位专家的观察记录可供对照学习,而现实世界很难有同样文章供对照。在语文课本三年级下册,就有了类似的课文《一幅名扬海外的画》,它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在这组仿写练习中,我们跟随《向艺术家一样思考》作者威尔·贡培兹观察塞尚、莫奈、霍克尼、郭熙(早春图)、尼尔等。

  1. 真正地看到树干

在观察塞尚《圣维克多山》时,你会看到左侧的树干吗?你会看到。在写这个观察时,你会如何写这个树干?“画面左侧有一个树干”,这显然是不行的(你可以看看他是如何细致地写树干的)。贡培兹还用了一个技巧,让我们真正地“看到”树干:“你可以把垂直的树干从视线中移走(用手遮住它)以验证他的理论。这么一来,你就会体验到,那种三维的空间感消失了。”

  1. 看到那根树枝

请不要看插图,而看塞尚作品的原图片,你会看到威尔·贡培兹说的那根树枝:“但是,有一根树枝竟在树干的中间伸出来,这有点儿反常。”这根树枝很重要:树干显示山在远方,而树枝和涂抹的油彩,“填补了十三公里的距离。”

  1. 用好专业的词汇

在这个段落中,作者用了很多专业的词汇(但这些专业词汇又都是生活中的词汇),让我们理解画家的画法:如透视、近景、远景、纵深感、三维空间感等词,增加了表达的准确度。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对塞尚《圣维克多山》的这一段解读

仿写二: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尝试着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