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hewei/hewei_city-13.png

段落深度仿写:何伟写江城(13)

走到哪里,人们都会问我关于大山的问题,他的名气只能说明老外在使用中文方面是多么的糟糕。这无异于众多美国人热衷于某个中国人,仅仅因为这个中国人的英语非常地道。

“你认识大山吗?”那位妇女问道,“你说我们的中文说得很好,但你没有大山说得好。”

“对,他比我说得好多了。”正因为这样,在中国的很多外国人非常讨厌大山:你的中文说得越好,你越跟老百姓聊天,你就越听得到大山这个名字,说他比你好多了。

(197字,作者:何伟(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选自《江城》,为便于仿写有改动)

拆解成句

    1. 走到哪里,人们都会问我关于大山的问题,他的名气只能说明老外在使用中文方面是多么的糟糕。
    2. 这无异于众多美国人热衷于某个中国人,仅仅因为这个中国人的英语非常地道。
    3. “你认识大山吗?”
    4. 那位妇女问道,“你说我们的中文说得很好,但你没有大山说得好。”
    5. “对,他比我说得好多了。”
    6. 正因为这样,在中国的很多外国人非常讨厌大山:你的中文说得越好,你越跟老百姓聊天,你就越听得到大山这个名字,说他比你好多了。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作家何伟写中国经历《江城》是非虚构写作的经典书籍。这一段落写了一个文化上的认知差异,从另一个角度写对一个热门现象的体会。大山是一个中文讲的特别好、能够用中文说相声的加拿大人,但现在,他也逐渐离开了大众的视野。

  1. 从自身经历切入,引发文化议题

“走到哪里,人们都会问我关于大山的问题”,从作者频繁被问到的具体情境出发,引出一个关于文化认知偏差的问题。

  1. 用类比对比方式批评文化偏见

“这无异于众多美国人热衷于某个中国人,仅仅因为这个中国人的英语非常地道。”

  1. 从外国人的角度表达真实感受

“你说我们的中文说得很好,但你没有大山说得好。”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每天被别人这样说,也是很崩溃的。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绕不开的大山

仿写二:用中国人的视角重写这个段落,但要表达出何伟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