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落深度仿写:托尔斯泰写跳水(3)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293字,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跳水》,为便于仿写有删节)
拆解成句
-
-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 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
- “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 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
-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 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
-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 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托尔斯泰的《跳水》可以用五事件冲突故事模板来分析:在布设场景后,五个事件分别是激发事件、发展事件、危机事件、高潮事件、结局事件。这个段落包括了高潮事件、结局事件。
- 高潮事件
船长登场,他手持猎枪、从船舱出现,打破僵局。剧情迅速进入高潮,他制造了一个极端选择:他喊出“跳海!不跳就开枪!”这一残酷命令,让孩子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情绪急剧拉升,孩子“心惊胆战”“摇摇晃晃”,内心的恐惧与不理解形成强烈张力。最终动作决断:在“倒数三秒”中,孩子做出极限反应,“纵身跳下”——这一瞬是全篇冲突的顶点,紧张达到最高点。设想你不知道结局,第一次看到这里,请你尝试感受自己心里的紧张。
- 结局事件
“扑通一声”入水,是高潮后的直接结果,也标志着情节张力的释放。二十多个水手同时跳海救人,孩子被救上甲板,完成从危机到安全的转化,故事圆满收束。
- 用简洁有力的对话推进情节
船长的话语简短而充满威胁性,“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直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 将谜底藏到最后,形成悬念式高潮
在高潮段落中,船长“拿枪指着孩子”这一行为最初制造出极大的困惑和惊恐——不仅孩子“没听明白”,连读者也会一时误以为船长要“射杀自己的儿子”,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张力。直到最后孩子跳海、被水手救起,我们才明白:船长的“开枪威胁”其实是为了逼他跳入相对安全的海水,而不是从高空摔死在甲板上。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跳水的高潮事件与结局事件
仿写二:用孩子第一人称自述写跳水的高潮事件与结局事件
延伸阅读
在 TED 舞台上,有个孩子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以下是修改前的版本(过早揭示谜底)和修改后的版本(将谜底藏到最后)。选自TED创始人克里斯·安德森的《演讲的力量》。
这是不可取的叙述方式:
在我8岁那年,我和父亲出外捕鲭鱼时被困在暴风雨中,那时我从父亲身上学会了什么是信任。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我们没有捕到一条鱼。父亲知道我们的小船即将沉没,因为那是一条“土星”牌充气船,这种船一般来说都非常结实,但那条船曾经在暴风雨中受损,父亲猜想这有可能还会发生。总之,暴风雨太猛烈,已经超过充气船的承受能力,船开始漏水。于是,父亲向海岸警卫队求助。不像现在,他们那时每天24小时服务。他告诉他们我们的位置,然后,为了避免被困水下的危险,他给我穿上救生衣,把我推到水中,接着他自己也跳下去。之后,我们就等着海岸警卫队的到来。当然,15分钟后直升机就出现了——我想那是一架西科斯基MH-60猎鹰飞机——我们最终安然无恙。
而下面是一则好故事:
在我8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带我去捕鱼,当时我们乘着一条小船。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距离海岸有5英里远。父亲给我穿上救生衣,在我耳边悄悄说:“孩子,你相信我吗?”我点了点头。他把我推下水。(稍停)我不是在开玩笑,他真的就那样把我推了下去!我落入水中,便浮出水面,感觉呼吸困难。海水刺骨的冷,海浪汹涌,太可怕了。然后……父亲紧跟着我跳入水中。我们惊恐地看着我们的小船翻转沉没,但父亲自始至终都紧紧抱着我,告诉我不会有事的。15分钟后,海岸警卫队的直升机来了。后来我才明白,父亲因为知道我们的小船已损坏,即将沉没,便向海岸警卫队求救,并告诉他们我们的确切位置。他想,与其冒着船翻沉后被困的风险,不如把我抛到开阔的海面上。就这样,我懂得了“信任”一词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