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落深度仿写:汪曾祺咸菜茨菇汤(2)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
(246字,作者:汪曾祺,《咸菜茨菇汤》)
拆解成句
-
-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
- 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 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
- 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
-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
- 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
- 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
- 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 运用对比手法构建情感变化
先写小时候对茨菇的厌恶,再写多年后重逢时的感情转变,通过鲜明对比来展现时间对情感的改变。仿写时可以选择一个食物,先写初次接触时的负面印象,再写后来重新认识后的正面感受。比如,你可以写广告里看到猫和老鼠版的必胜客比萨很“丑”,经过时经不住吸引,进去吃了发现非常好吃。
- 用具体事件支撑抽象感受
用”闹大水吃茨菇”这个具体历史事件来解释为什么对茨菇印象不好,让抽象的”没有好感”变得具体。仿写时要用真实的事件或场景来支撑你的情感判断,而不是空泛地表达喜恶。
- 描写场景,而不叙述事件
短短几句话,汪曾祺写了去老师家拜年的场景: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尽量描写场景,而不是说:“我去沈从文老师家拜年,又吃到了久违的茨菇。”
- 借他人之口表达观点
通过沈从文的话”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来重新评价茨菇。这样写的好处是:1)作文有了画面感;2)比直接自己评价更有说服力;3)用别人的话说,可以引入独特的表达,比如这里的“格”字。
- 情感升华的自然收尾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用简洁的话点明情感转变的原因,前面已经有了场景的描写,对茨菇的评价,这里简单收尾即可,这样的收尾也显得自然而有力。我们在仿写时,要避免在最后花很多笔墨写自己的感情,而应该这样做:用细节来展示情感,最后点出即可。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不喜欢茨菇到重燃感情
仿写二:用自己的话写一个对比,自己对某个食物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