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angzengqi/wang_sheng_1.png

段落深度仿写:沈从文作文课(1)

汪曾祺/文

教写作课,沈从文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

(117字,作者:汪曾祺,段落选自《我的老师沈从文》,有改动)

句子结构

    1. 教写作课,沈从文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
    2. 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
    3. 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
    4. 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
    5. 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

图解结构

仿写说明

在这几个选段中,我们“请”知名作家汪曾祺来回忆他的老师沈从文,同时,这一对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主题恰好是写作。让我们来看看,大师是如何教出大师的,大师又是如何向大师学习的。同时特别有意思的是,读这几个段落,我们会觉得,它们就像初学写作文的小学生说的那么朴实、用词简单,但是,它们又是高水平的。你也不妨思考这样的问题:当你从平实开始,接着掌握了很多作文技巧写出精美的文章,之后你能否达到这样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我们一再讨论的,看起来像“平实风格”、但实际上大不同的“古典风格”。

  1. 重视句子的连贯性

这个经节略过的段落有意强化了连贯性:题目出得具体,然后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回答。最后一句,我的认识。在仿写时,请尽量保持这种连贯性。在你自己写作文时,特别是在修改时,也要特别注意句子之间的连贯性。

  1. 简单直接

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一句话包括了所有要说的信息:我回忆,给上一班出题,题目是什么。

  1. 车零件,再组装

车零件,学组装,是有着年代感的词,现在沉浸在屏幕中的我们已经对车床、用车床车零件没多少直观感受了。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从沈从文的教导中学到很多。实际上,我们的段落深度仿写正式这样的学写作理念的产物:一篇作文800字,它是有一些段落组成的,我们要学着把段落写好。

  1. “我”学到的

在写学习的故事时,不能只引述老师的话,我们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汪曾祺正是这样做的:“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

练习

尝试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沈从文的作文训练

仿写二:写你从一位语文老师学到的一个作文方法

延伸阅读:沈从文的写作之道(三则)

在汪曾祺回忆沈从文老师的文章《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中,他记录了沈从文两个写作之道“耐烦”、“组织”,在《我的老师沈从文》还有“管住”这一则:

“耐烦”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他应当算是个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他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

“组织”

沈先生讲创作,不大爱说“结构”,他说是“组织”。我也比较喜欢“组织”这个词。“结构”过于理智,“组织”更带感情,较多作者的主观。他曾把一篇小说一条一条地裁开,用不同方法组织,看看哪一种形式更为合适。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

“管住”

说实在话,沈先生真不大会讲课。他不像闻先生那样:长髯垂胸,双目炯炯,富于表情,语言的节奏性很强,有很大的感染力;也不像朱先生那样:讲解很系统,要求很严格,上课带着卡片,语言朴素无华,然而扎扎实实。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甚至他写文章时也是这样,有时真会离题万里,不知说到哪里去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管不住手里的笔”。他的许多小说,结构很均匀缜密,那是用力“管”住了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