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hewei/hewei_city-15.png

段落深度仿写:何伟写江城(15)

那十天的时间有如旋风一般很快就过去了。我父亲在涪陵停留的最后一天下午,我们步行爬到了插旗山的半山腰。那一天十分暖和,太阳明晃晃地悬挂在涪陵城的上空,山上吹拂着一阵阵凉风。一个农民正在侍弄稻田,他邀请我们进他的屋里去坐一坐。我们走进内院,在粗拙的凳子上坐了下来。没有人吵闹,没有汽车奔跑,没有人潮涌动,也没有悬挂标语。我们只是坐在那里,呼吸着乡下清新而洁净的空气。

农民的母亲走出来跟我们聊天。这位老太太八十一岁高龄,我问她是不是从小就在这所房子里长大的,她禁不住笑了起来。“这里原来是地主的房子!”她这样说道,“我家里穷得不得了,哪里住得起这样的房子哟!”

我们坐在地主曾经的房子里,跟人们聊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有个人牵着水牛从院子里走了过去。孩子们也放学回家了。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我父亲觉得跟我的妹妹长得很像。橘红色的太阳从城市的另一面落了下去。我们谢过那一家人就走了,从一片田地之间往回走着。

“我从来没想过,我也会有这样的经历,”我父亲说道,“径直走进中国农民的屋子里,跟他们进行那样的交流。如果我是你,我会每个星期都去一趟。”

我看了看他,他的脸上带着笑容,轻快地行走在这片稻田之间。我至此方才恍然大悟,他完全没有我的那种倦怠感。涪陵的一切在他的身边光怪陆离地一闪而过,我的两年浓缩成了他的十天,如今他就要回家了。我有点嫉妒他——但我同时又要感谢他,感谢他说对了一句话,我可以随时去那位农户的家登门拜访。

(613字,作者:何伟(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选自《江城》,为便于仿写有改动)

拆解成句

    1. 那十天的时间有如旋风一般很快就过去了。
    2. 我父亲在涪陵停留的最后一天下午,我们步行爬到了插旗山的半山腰。
    3. 那一天十分暖和,太阳明晃晃地悬挂在涪陵城的上空,山上吹拂着一阵阵凉风。
    4. 一个农民正在侍弄稻田,他邀请我们进他的屋里去坐一坐。
    5. 我们走进内院,在粗拙的凳子上坐了下来。
    6. 没有人吵闹,没有汽车奔跑,没有人潮涌动,也没有悬挂标语。
    7. 我们只是坐在那里,呼吸着乡下清新而洁净的空气。
    1. 农民的母亲走出来跟我们聊天。
    2. 这位老太太八十一岁高龄,我问她是不是从小就在这所房子里长大的,她禁不住笑了起来。
    3. “这里原来是地主的房子!”她这样说道,“我家里穷得不得了,哪里住得起这样的房子哟!”
    1. 我们坐在地主曾经的房子里,跟人们聊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2. 有个人牵着水牛从院子里走了过去。
    3. 孩子们也放学回家了。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我父亲觉得跟我的妹妹长得很像。
    4. 橘红色的太阳从城市的另一面落了下去。
    5. 我们谢过那一家人就走了,从一片田地之间往回走着。
    1. “我从来没想过,我也会有这样的经历,”我父亲说道,“径直走进中国农民的屋子里,跟他们进行那样的交流。如果我是你,我会每个星期都去一趟。”
    2. 我看了看他,他的脸上带着笑容,轻快地行走在这片稻田之间。
    3. 我至此方才恍然大悟,他完全没有我的那种倦怠感。
    4. 涪陵的一切在他的身边光怪陆离地一闪而过,我的两年浓缩成了他的十天,如今他就要回家了。
    5. 我有点嫉妒他——但我同时又要感谢他,感谢他说对了一句话,我可以随时去那位农户的家登门拜访。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作家何伟写中国经历《江城》是非虚构写作的经典书籍。何伟父亲到中国来探望他,这一段落是他陪父亲这几天的结束部分。

  1. 自然而然地开头

“我父亲在涪陵停留的最后一天下午,我们步行爬到了插旗山的半山腰。”后面的事情自然地发生了。

  1. 环境描写营造氛围

“没有人吵闹,没有汽车奔跑,没有人潮涌动,也没有悬挂标语。我们只是坐在那里,呼吸着乡下清新而洁净的空气。”

  1. 融入本地人物

在老房子里,我们与八十一岁高龄的老太太聊天,看人牵水牛进来,看到放学归来的小女孩。

  1. 细腻描写,传递情感

“他的脸上带着笑容,轻快地行走在这片稻田之间”,有效传达人物的心情。这也引发作者的感悟:“涪陵的一切在他的身边光怪陆离地一闪而过,我的两年浓缩成了他的十天。”

  1. 呼应的景色描写

开头处,“太阳明晃晃地悬挂在涪陵城的上空。”结尾处,“橘红色的太阳从城市的另一面落了下去。”

  1. 一句话引发的思考

你或许也曾听过一句当时觉得平常的话,然后不断地回味,你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把它写下来:“感谢他说对了一句话,我可以随时去那位农户的家登门拜访。”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陪父亲郊区探访的经历

仿写二:写自己的一次类似经历:径直走进人家的屋子里,跟他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