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落深度仿写:汪曾祺咸菜茨菇汤(3)
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温室产的西红柿、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170字,作者:汪曾祺,《咸菜茨菇汤》)
拆解成句
-
- 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
- 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
- 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
- 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
- 北方人不识茨菇。
- 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温室产的西红柿、韭菜差不多。
-
-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 我想念家乡的雪。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 用具体行为来表现情感
通过”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这种带有强迫性的行为描写,表现对家乡食物的眷恋。仿写时,可借鉴“我见到,必要买一点”,用“只要××,我就××”式句型突出对某物的偏爱与冲动。
- 用对话展现文化差异
通过”这是什么?""茨菇是什么?“的问答,生动展现南北文化差异。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写:我刚刚被一个对话惊呆了。南方周末是什么?(我在看一本跟《南方周末》有关的书)。一个报纸啊!那你看过吗?当然……仿写时可以设置类似的解释困境,用简短对话推进叙述,增强真实感。
- 价格对比强化异乡感受
人对东西的价格都是敏感的,我们看介绍国外旅游的视频时,也经常看到拍超市里蔬菜价格的对比。写作文时,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敏感性,让自己的作文清晰地传递出能触动读者认识的信息。仿写时,可写“(某种特别的西红柿)比牛肉还贵”等夸张对比。
- 跳跃式结尾升华情感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写出内心的渴望,与文章标题(咸菜茨菇汤)呼应。但这篇文章结尾的亮点是后面这一句:我想念家乡的雪。从具体的”咸菜茨菇汤”跳跃到抽象的”家乡的雪”,实现情感的升华和扩展。仿写时可以从具体事物跳跃到更广阔的情感对象,让文章意境更加深远。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咸菜茨菇汤的结尾部分
仿写二:写一个儿时的食物,重点要写出你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