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落深度仿写:武松打虎(2)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滑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边,躺下来想睡一觉。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
(381字,作者施耐庵,本文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课本中标题为“景阳冈”,为便于仿写有删节与文字细节调整)
拆解成句
-
-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
- 见一块光滑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边,躺下来想睡一觉。
- 忽然起了一阵狂风。
- 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
-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 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
-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
-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 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一半。
- 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在景阳冈上,大虫出现了。
- 运用环境渲染营造氛围
“酒力发作""踉踉跄跄""乱树林”等环境描写,为后续情节发展做铺垫。
- 突然转折,制造强烈冲突
从武松”想睡一觉”的平静状态,突然转入”狂风""扑地一声响”的紧张场面。
- “说时迟,那时快”
“说时迟,那时快”,是中国评书小说的典型说法,也被用到了水浒传中。朱自清在看花中也用过这个词。陈忠实在写自己阅读翻译小说的经历时,他曾经这样说,他看了《静静的顿河》后,“从‘说时迟,那时快’的语言模式里跳了出来。”
- “一扑,一掀,一剪”
大虫是怎么攻击的呢?“一扑,一掀,一剪”。而武松三次的应对都是“一闪”。我们在仿写时,要特别抓住这三个动作,然后再逐渐地添加更多细节,比如“震得那山冈也动了”“铁棒似的虎尾”。
- 做出必要的解释
我们不知道老虎是怎样攻击人的啊,因此,作者在写完之后,只有通过解释,我们才能明白。在写作文时,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形,我们觉得很熟悉的,读者不一定知道,我们必须返回来解释:“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一半。”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
仿写二:假设你是老虎,重写这个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