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xiaofuxing/xiaofuxing_scene_2.png

段落深度仿写:肖复兴写赛什腾

又到中秋节了,不知道柴达木赛什腾山上的月亮,今年和往年是不是一样的圆?

赛什腾山应该算是昆仑山的余脉,那时候,在青海石油局的冷湖四号老基地,从哪个井队的位置上都可以望到它。望着它,觉得很近,却是望山跑死马,跑到山脚下,至少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那时候,是指1968年。这一年,北京的初三学生甘京生和一批北京的中学生来到冷湖,成为一名石油工人。那时候,他还不到18岁。就在那一年的中秋节,井队放假,他和几个同学约好,一上午就从四号老基地出发,往那座已经望了大半年的赛什腾山走去。那座每天都会映入眼帘的赛什腾山,在柴达木明亮得有些刺眼的阳光照射下,有时候会如海市蜃楼一般缥缈,让甘京生对它充满无限的想象。

(301字,作者:肖复兴,《赛什腾的月亮》)

拆解成句

    1. 又到中秋节了,不知道柴达木赛什腾山上的月亮,今年和往年是不是一样的圆?
    2. 赛什腾山应该算是昆仑山的余脉,那时候,在青海石油局的冷湖四号老基地,从哪个井队的位置上都可以望到它。
    3. 望着它,觉得很近,却是望山跑死马,跑到山脚下,至少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1. 那时候,是指1968年。
    2. 这一年,北京的初三学生甘京生和一批北京的中学生来到冷湖,成为一名石油工人。
    3. 那时候,他还不到18岁。
    1. 就在那一年的中秋节,井队放假,他和几个同学约好,一上午就从四号老基地出发,往那座已经望了大半年的赛什腾山走去。
    2. 那座每天都会映入眼帘的赛什腾山,在柴达木明亮得有些刺眼的阳光照射下,有时候会如海市蜃楼一般缥缈,让甘京生对它充满无限的想象。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肖复兴的《赛什腾的月亮》是阅读理解试卷的常客,它的开篇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情感画面:青海柴达木油田旁,赛什腾山上,中秋节的月亮,来自北京的年轻石油工人。”我们可以重点仿写如何把各个部分组合成这个画面。

  1. “看到……想起……”

用”又到中秋节了”这样的时间标志开头,自然引出对往昔的回忆,让读者瞬间进入回忆的氛围。

  1. 布设背景

赛什腾是哪里?这是我们看到标题都有的疑问。作者立刻做了背景介绍,为我们解释了疑问:“赛什腾山应该算是昆仑山的余脉,那时候,在青海石油局的冷湖四号老基地,从哪个井队的位置上都可以望到它。”

  1. 人物“甘京生”

接下来,人物出场:1968年,北京的初三学生甘京生,来到这里,成为一名石油工人。

  1. 中秋节登山

在中秋节,甘京生和几个同学相约去登赛什腾山:“往那座已经望了大半年的赛什腾山走去。”

  1. 定格画面:对山的印象

这个段落是登山之前,我们可以普普通通地写,他们开始往山上爬。而这里用了印象中的画面来做定格:“有时候会如海市蜃楼一般缥缈,让甘京生对它充满无限的想象。”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赛什腾山

仿写二:写自己去一个期望已久的地方的画面,可以是故宫这样的名胜,也可以是你身边总经过却未进去的景点

延伸阅读

梁衡的《晋祠》是曾经多年入选语文课本的散文名篇,他在回忆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时,有如下一段,也是精彩的情感画面:

在一个少年眼中,周柏、唐槐这些苍老的大树,穿过千年留存下来的宫殿、木雕、泥塑、铁人等文物,有一种悠远、神秘、瑰丽的感觉。

另外,走出四壁合围的教室,吹一吹田野的春风,心情豁然开朗。我现在还记得,春游归来的人们自行车上插一束山花,车铃叮当,一条花的河流。这就是我在文中的那句:“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

还有那光着头捧缽接水的小和尚、深水下根根可见的水草,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