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llo/zhuyong_gugong_2.png

段落深度仿写:祝勇写故宫(2)

在故宫林林总总的宫殿中,游客们并不在意偏居东北一隅的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今天的游客,可以穿越衍祺门,步入曾经深锁的园林。迎面看到的,首先不是庄严的宫殿,而是一座用太湖石堆起的假山,遮蔽了我们对园林的全部想象。向右转,入曲折回廊,会看到假山上一座小亭,名曰撷芳亭。回廊紧靠的抑斋,树影落在花窗上,斑驳错落。从那回廊,又绕回到花园的中轴线上,才会进入一个相对开敞的空间,右为承露台,左为禊赏亭。正面是古华轩,建造此轩时栽种的楸树,每逢秋夏,依旧花开满树,灿烂似锦。

游客到古华轩止步,后面目前还没有开放,这些不开放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遂初堂、耸秀亭(左为延趣楼,右为三友轩)、萃赏楼(左为云光楼)、碧螺亭、符望阁(左为玉粹轩)、倦勤斋。花园叠山理水,古木交柯,借景造景,先抑后扬,古典文人的空间美学被发挥到极致,与中轴线建筑大开大合的刚硬线条比起来,花园内回环的曲线透露出主人对家园内部的向往。

在花园的最北端,倦勤斋寂静、朴素,并不嚣张,但走进去,就会立刻感觉到它“低调的奢华”。阅尽春秋的乾隆,在紫禁城起起落落的宫殿一角,建立了自己的退隐之所。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梦。如果说国是他的大梦,那么家就是他的小梦。倦勤斋,就是装置梦的房间,是他为自己的梦设计的一个容器、他的“太虚幻境”,它柔软、妥帖、安稳,与梦的形状严丝合缝。

(572字,作者:祝勇,选自《故宫的隐秘角落》,有删节)

拆解成句

    1. 在故宫林林总总的宫殿中,游客们并不在意偏居东北一隅的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
    2. 今天的游客,可以穿越衍祺门,步入曾经深锁的园林。
    3. 迎面看到的,首先不是庄严的宫殿,而是一座用太湖石堆起的假山,遮蔽了我们对园林的全部想象。
    4. 向右转,入曲折回廊,会看到假山上一座小亭,名曰撷芳亭。
    5. 回廊紧靠的抑斋,树影落在花窗上,斑驳错落。
    6. 从那回廊,又绕回到花园的中轴线上,才会进入一个相对开敞的空间,右为承露台,左为禊赏亭。
    7. 正面是古华轩,建造此轩时栽种的楸树,每逢秋夏,依旧花开满树,灿烂似锦。
    1. 游客到古华轩止步,后面目前还没有开放,这些不开放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遂初堂、耸秀亭(左为延趣楼,右为三友轩)、萃赏楼(左为云光楼)、碧螺亭、符望阁(左为玉粹轩)、倦勤斋。
    2. 花园叠山理水,古木交柯,借景造景,先抑后扬,古典文人的空间美学被发挥到极致,与中轴线建筑大开大合的刚硬线条比起来,花园内回环的曲线透露出主人对家园内部的向往。
    3. 在花园的最北端,倦勤斋寂静、朴素,并不嚣张,但走进去,就会立刻感觉到它“低调的奢华”。
    1. 阅尽春秋的乾隆,在紫禁城起起落落的宫殿一角,建立了自己的退隐之所。
    2. 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梦。
    3. 如果说国是他的大梦,那么家就是他的小梦。
    4. 倦勤斋,就是装置梦的房间,是他为自己的梦设计的一个容器、他的“太虚幻境”,它柔软、妥帖、安稳,与梦的形状严丝合缝。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如果你曾经游览过故宫,多半也走进过乾隆花园,你能否根据资料补上后面不开放的部分?你能否根据资料写出它背后的历史与设计理念?

  1. 移步换景

在我们可以游览的部分,我们可以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写:衍祺门,看到假山;右转进入回廊,看到撷芳亭;回到花园中轴线,看到承露台(右)、禊赏亭(左)、古华轩(正面)。

  1. 根据资料作说明

“这些不开放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遂初堂、耸秀亭(左为延趣楼,右为三友轩)、萃赏楼(左为云光楼)、碧螺亭、符望阁(左为玉粹轩)、倦勤斋。”

  1. 根据资料去理解和讲述

即便我们游览数次故宫乾隆花园,听了讲解员的专业讲解,我们可能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这个园林的设计。这时,我们要学会利用资料来理解,理解后去讲述。在仿写时,你可以重点关注花园的假山回廊与故宫中轴线的宫殿,对比两者的差异。

  1. 根据资料去理解抽象的内容

花园与宫殿的对比是具象的,而倦勤斋是乾隆装载个人的梦的容器,则是抽象的。在仿写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祝勇,我们怎么从资料里看到这一点,理解了这个抽象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祝勇写乾隆花园,要讲全面

仿写二:尝试着调研一个你身边的名胜古迹,写出它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