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dinglimei/ding_niangao_1.png

段落深度仿写:丁立梅写年糕(1)

街上卖年糕的,进入秋季就有了。是个中年男子,他用改制的自行车推着,车前,焊得平平实实一个铁皮箱,箱子上,放一个匾子,里面很有次序地排列着一排一排的年糕。他从大街上走过,车前的电喇叭里在叫:年糕,年糕。这样的叫卖,让人提早想到过年的好光景。

我喜欢“糕”这个字,这是个让人充满温暖怀想的字。你看呀,一个“米”字,再加上“羔”字,是米做的小羊呢。它有着洁白柔软的身子,有着纯净若水的眼睛。每年的腊月里,母亲都会为我特地蒸年糕。

(213字,作者:丁立梅,《家乡的年糕》,顺序有调整)

拆解成句

    1. 街上卖年糕的,进入秋季就有了。
    2. 是个中年男子,他用改制的自行车推着,车前,焊得平平实实一个铁皮箱,箱子上,放一个匾子,里面很有次序地排列着一排一排的年糕。
    3. 他从大街上走过,车前的电喇叭里在叫:年糕,年糕。
    4. 这样的叫卖,让人提早想到过年的好光景。
    1. 我喜欢“糕”这个字,这是个让人充满温暖怀想的字。
    2. 你看呀,一个“米”字,再加上“羔”字,是米做的小羊呢。
    3. 它有着洁白柔软的身子,有着纯净若水的眼睛。
    4. 每年的腊月里,母亲都会为我特地蒸年糕。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丁立梅的《家乡的年糕》特别适合中小学生直接仿写,她的文章结构是:用一个画面回忆起母亲蒸年糕,描写蒸年糕的流程,重点写给年糕点红。这一段落是第一部分。

  1. 通过街头叫卖引发联想

作文的经典开头方式是“看到-想起”,这篇作文从“街上卖年糕的”这一生活画面切入,描写街头叫卖的情景,唤起自己对年糕的记忆。为什么用这种写法呢?因为能够唤起你的记忆的画面,同样也很容易唤起读者的记忆。当然,推自行车卖年糕很有年代感,那么,在现在的生活中,在深秋或初冬,什么会让你想起过年呢?

  1. 一个好画面的要素

卖年糕的画面,有着几个必要的要素:人物(中年男子)、道具(改装过的自行车)、主角(排列的年糕)、声音(叫卖声)。比如,我们写自己走在太古里商业街区,通常看到的是拧着购物袋的人,忙碌而冷峻的店员,坐在两边喝咖啡,但我们发现一家店门口不一样,有服务员在门口热情地送饮料,有服务员在做老式的叫卖,也吸引来往的人停下脚步……

  1. 用文字来传递温情意象

丁立梅对“糕”字进行拟人化和具象化的描写,将其形象化为“米做的小羊”——它有着洁白柔软的身子,有着纯净若水的眼睛。这句话让这篇写年糕的文章超越了绝大多数同题作文,也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一个女性作者的柔美写法。我们设想一下,如下这样的写法是不是一下子就变得阳刚了:“这样的叫卖,让人提早想到过年的好光景。每年的腊月里,母亲都会为我特地蒸年糕。”

  1. 自然而然地说下去

“每年的腊月里,母亲都会为我特地蒸年糕。”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一段落最后一句话就自然而然地说了出来,将作文转入了主体内容:家乡春节期间,母亲做年糕。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丁立梅想起母亲的年糕

仿写二:写一个“看到-想到”的段落,看到什么想起来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