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hitiesheng/shitiesheng_huainian_2.png

段落深度仿写:史铁生怀念母亲(2)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294字,作者: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拆解成句

    1.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 “什么时候?”
    5.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6.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7. “好吧,就明天。”我说。
    8.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1.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2. 她忽然不说了。
    3.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4. 她比我还敏感。
    5.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前一段落是激烈的冲突,而这一段落是温情的描写,但这一段温情恰恰是悲凉的:“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里,让我们把这个段落看成一个单独的作文,看看它怎么谋篇布局的。

  1. 以日常静态画面作为开头

“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飘落”设定了安静孤独的场景,为后续母亲的出现形成温柔的推动力。

  1. 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什么时候?”“就明天?”“好吧。”这样的来回问答层层递进情绪,反映出母亲的急切与孩子的渐渐松动。

  1. 用动作展现她内心的欣喜与紧张情绪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赶紧准备”表现母亲藏不住的喜悦。

  1. 使用回忆与碎语营造温情氛围

“你小时候最爱吃豌豆黄”“还记得那回……”借母亲的回忆增强亲情温度,但回忆内容与现实形成对比,史铁生当时生病双腿瘫痪了。

  1. 以一个细微的动作或停顿,传递无言的悲凉情绪

“她忽然不说了”“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引出更深的悲意。在你仿写时,也可以用类似的动作来替代最后的话语,就像电影中常看到的一样,短暂停顿后,离开了。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史铁生与母亲的对话

仿写二:写你自己与父亲或母亲的一次对话,仅写对话部分

延伸阅读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作者:史铁生,选自《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