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落深度仿写:季羡林写槐花(2)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从前曾看到一幅人像,为了夸大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面孔以外来了。
“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247字,作者:季羡林,《槐花》,有改动)
句子结构
-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 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 我从前曾看到一幅人像,为了夸大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
- 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面孔以外来了。
- “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 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图解结构
仿写说明
- 运用对比手法引出主题
通过”有一年”的具体时间设定,将过去与现在形成对比,然后通过朋友的反应来反衬自己的麻木,这种对比手法能够有力地引出要表达的主题。
- 用夸张描写突出人物反应
“眼睛瞪得又大又圆”后,作者进一步用绘画比喻将夸张推向极致——“眼睛扩张到脸庞的外面”,这种层层递进的夸张手法能让人物的惊讶之情跃然纸上。
- 借助具体画面增强表现力
作者提到”我从前曾看到一幅人像”这个具体的视觉经验,然后用”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将虚实结合,让抽象的夸张描写变得具体可感。
- 通过简短对话推进情节
两句简洁的对话——朋友的赞叹和”我”的质疑,形成鲜明反差,不仅展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情节发展和思想转变。
- 用心理描写表现转变过程
“我无言以对”到”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这种内心独白式的描写清晰地展现了人物思想的转变轨迹,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心路历程。
- 运用矛盾心理深化主题
“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状态,恰恰反映了重新审视熟悉事物时的真实感受,这种矛盾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练习
尝试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
仿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