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落深度仿写:冯骥才写挑山工(1)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到台阶,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膝盖会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程加长。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以为把他们远远地甩在后边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已经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412字,作者:冯骥才,《挑山工》)
拆解成句
-
-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
-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
- 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
- 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 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到台阶,还可以省些力气。
- 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膝盖会受不住的。
- 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程加长。
- 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
- 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 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以为把他们远远地甩在后边了。
- 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已经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前头去了。
- 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图解结构
仿写指导
1981年,冯骥才游览泰山后写了散文《挑山工》,四十多年后,随着科技进步,挑山工的人数越来越少,但挑山工的图像、挑山工的精神依然让人印象深刻。从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借鉴,如何将看到的变成图像,激励自己。这一段落是第一部分,介绍挑山工。
- 用总分结构展开描述
先用”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总体概括,然后分别从外貌装备、行走姿态、路线选择等方面具体描述。你在仿写时,可以先给出对象的整体印象,再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刻画。我们在具体仿写挑山工时,可以查找资料写重物大小与重量。
- 详细拆解步骤
要介绍清楚挑山工,就要详细拆解他们的动作步骤:1)扁担挑重物;2)手臂甩动,保持平衡;3)折尺型路线;4)扁担换肩;5)解释原因,避免扁担前货品碰台阶;6)不像游人般直上,保护膝盖;7)路线多一倍。详细拆解后,我们要缓慢地讲出来。对于这样的片段,在看文章时,我们像坐着汽车飞驰而过,一眼就能看清,但写作文时,我们应该缓步前行,踏稳每一步。
- 与正常生活对比,设置悬念,引发关注
将挑山工的登山方式与”一般登山的人”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性和合理性。“奇怪的是”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好奇心。你在仿写时,也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方式,先抛出令人困惑的现象,再进行解释说明。
- 通过联想升华人物形象
“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你会大吃一惊”,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结尾写“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以浪漫联想升华挑山工形象。
仿写练习
请尝试做两种仿写。
仿写一:用自己的话仿写挑山工的形象与上山步骤
仿写二:写一位街头劳动者的一组劳动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