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etters/shalou.png

议论文的沙漏式结构:先归纳,再演绎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么写是归纳:

看见一片落叶从树上掉下来,才发现树木开始落叶了,才联想到各地的树木都落叶了,那么,秋天来了。

这么写则是演绎:

秋天到了,树木开始落叶,我家窗前的梧桐,今晨掉下第一片叶子。

王鼎钧在《作文七巧》的议论技巧(归纳、演绎)提出了所谓的「沙漏式布局」,将归纳与演绎联用。我们来看看他讲的案例:

归纳法和演绎法像一对孪生姊妹,经常被人们相提并论,它们的功用也好比前锋后卫,相辅相成。

你可以想想计时的沙漏。它是一个 X 形的玻璃瓶,细沙从上端“归纳”在一起,通过一个小孔,缓缓地“演绎”下去。我们可以从它领悟议论文的思路。民间传说刘伯温诸葛亮都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前知五百年是他归纳的功夫,后知五百年是演绎的功夫。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但是,从许多个别事例找出普遍的原理,从普遍原理推知个别事实,这个能力我们多少有一点。因此,当我们面对议论文的题目时,应该不致有“怎么下笔”的苦恼。

跟着韩愈学沙漏式结构

韩愈有一篇文章(《送孟东野序》),开头的一段是很出名的: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则鸣。水之无声,风荡之则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则鸣。人之于其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它的脉络如下图所示:

这篇文章后面还有一个归纳,作者演绎出来“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下面总括一句:“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就又作了归纳。

我们可把韩愈的那篇文章稍稍改动一下,让它呈现出一个典型的“沙漏”的布局:

跟着培根学沙漏式结构

培根谈读书,也有一段话与这个结构暗合。他先归纳:

历史能使人变得聪明,诗歌能使人增加想象力,数学能使人精确,自然哲学能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能使人态度庄重,逻辑学修辞学能使人擅长辞令。总之,读书能陶镕人们的个性。

再演绎:

读书还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种种障碍,犹如适当的运动可以矫治某些身体上的疾病一样:滚球戏有助于肾脏的健康,射箭有助于胸部的发达,散步有助于胃肠的消化,骑马有助于头部的健康。所以一个人在心神散乱的时候,最好去学习数学,因为演算数学题目必须集中精神,否则便计算不出来。一个人如果对差异不易辨别,就要向那些演绎派的大师们去请教,因为这些人连毫发之微都能剖析出来。一个人如果心灵不敏,不能触类旁通,不妨去研究律师的案件……

这篇文章的「归纳-演绎」沙漏式结构可图解如下:

以论述考试制度为例

王鼎钧举例说:

“沙漏式”的布局,特别适合用于“回顾与前瞻”、“过去与未来”之类的题目,这种题目天然把内容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以用归纳法处理,后一部分可以用演绎法处理。例如,“联考(中国台湾地区的高考)制度的回顾与前瞻”:

在回顾的部分,你或者可以说,联考制度的建立,是因为要升学的人多,学校能容纳的人少,竞争激烈,公众要求考试公平,这才定出联考的办法,而且后来采用电脑阅卷。联考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意,可以说是社会的产物。

在展望未来时,你可以说,今后只要社会条件不变,只要升学的窄门照样拥挤,家长对考试还是那么紧张,教育机构对公众的批评还是那么戒惧敏感,联考制度大概要继续维持下去,不过在技术上会有改进,因为这种改进也符合公众的意愿。

这篇文章前后两大部分,前归纳而后演绎,中间的枢纽是“制度存在于公意之上”。这当然不是什么高明的理论,但是你可以如时缴卷得分。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