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用万画框架分析《赛什腾的月亮》

xiaofuxing/sai-shi-teng.png

赛什腾的月亮

作者:肖复兴(有删节,删节后 1300 字)

[1.万—万能开头,一般都是环境描写,暗示情绪,为下文做铺垫。以中秋节为时间背景,以赛什腾山为空间背景,暗示怀念之情。]

又到中秋节了,不知道柴达木赛什腾山上的月亮,今年和往年是不是一样的圆?

[2.画—情感画面,所谓一景一物总是情。描写赛什腾山的位置、景象。]

赛什腾山应该算是昆仑山的余脉,那时候,在青海石油局的冷湖四号老基地,从哪个井队的位置上都可以望到它。望着它,觉得很近,却是望山跑死马,跑到山脚下,至少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3.引——引出文章主要人物及话题。引出主角甘京生,一个1968年来到冷湖的北京知青,并引出他第一次登山看月的故事。]

那时候,是指1968年。这一年,北京的初三学生甘京生和一批北京的中学生来到冷湖,成为一名石油工人。那时候,他还不到18岁。就在那一年的中秋节,井队放假,他和几个同学约好,一上午就从四号老基地出发,往那座已经望了大半年的赛什腾山走去。那座每天都会映入眼帘的赛什腾山,在柴达木明亮得有些刺眼的阳光照射下,有时候会如海市蜃楼一般缥缈,让甘京生对它充满无限的想象。

[4.细—开展可见可听类细节描写。详细描写了甘京生登山的过程、山顶的景象、等待月亮升起的场景,以及他与同学的对话等细节。]

否则,他不会和同学约好向那座秃山走去。去之前,师傅就对他说过:那山上什么也没有,从来就没有人爬上去过,你去那儿干啥?他还是执意去了,累了一身的大汗,走了整整一个上午,下午一点多的时候才走到山脚边,吃了点东西继续爬,下午四点多的时候,终于爬到了山顶。山上除了有些芨芨草和星星点点的黄色的野花,真的什么都没有,都是一些裸露的灰色石头,仿佛月球的表面,显得那样荒寂。

但是,甘京生很兴奋,他管这些小黄花叫作赛什腾花,就像老一辈石油人找到了石油把山下那一片井架林立的地方命名为冷湖一样。中秋节的天气在柴达木盆地已经冷了,天黑得也早了。爬上山没有多久,天色就渐渐暗了下来,秋风一吹,有些萧瑟沁凉如水的感觉,同学们都说赶紧下山吧,天再黑下来,下山的路就不好找了。他却坚持要等到月亮出来,好不容易来一趟赛什腾山,又赶上中秋节,没看到月亮怎么行?

[5.思—诸如联想等心理活动。甘京生对月亮的感悟:“他觉得月亮真的非常伟大,对世界万物无论尊卑贵贱无论远近大小,都是一视同仁得那样平等。”]

那是甘京生第一次在赛什腾山看到月亮。那赛什腾的月亮,令他一生难忘。他能说出赛什腾的月亮和北京的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吗?他说不清楚,只觉得天远地阔,四周一片荒凉,月亮却和照在北京城里一样,那样浑圆明亮地照在这里没有一点生命气息的石头,和萋萋野草还有他刚刚命名的赛什腾花上。他觉得月亮真的非常伟大,对世界万物无论尊卑贵贱无论远近大小,都是一视同仁得那样平等。

[6.渡—过渡,也就是起承转合中的合,为结尾塑造一种氛围。从作者与甘京生的相遇,过渡到他后来成为教师,年年带学生登山看月的传统。]

这是第二年我在北京见到甘京生时,他对我说起中秋节爬赛什腾山看月亮时候讲的话。……

甘京生难得,是他并不只是在他18岁那一年心血来潮爬了一次赛什腾山,看了一次中秋节赛什腾的月亮。从那一年开始,每年中秋节他都会爬一次赛什腾山,看一次赛什腾的月亮。

20世纪80年代,他调到冷湖石油局中学里当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他开始带着他班上的学生,每年中秋节爬赛什腾山,看赛什腾的月亮。那些生在柴达木长在柴达木从未出过柴达木的孩子们,从来没有特别注意过中秋节的月亮,更没有爬上赛什腾山看月亮的习惯。甘京生当了他们的老师之后,赛什腾的月亮,成了他们日记和作文中的内容,成了他们学生时代最美好而难忘的回忆。他让这些孩子们看到了虽旷远荒寂却属于柴达木自己独特的美。

[7.升—升华。最后以”不知道还会有哪一位老师带他们爬赛什腾山看中秋的月亮?“的思考作结,既是对逝去的甘京生的怀念,也是对这种精神传承的期望。]

甘京生离世已经20多年了。他是因病去世的,他走得太早。如今,他教过的第一批由他带领爬赛什腾山看月亮的学生,已经40多岁,他们的孩子到了读中学的年龄。不知道还会有哪一位老师带他们爬赛什腾山看中秋的月亮?

赛什腾的月亮!

xiaofuxing/sai-shi-teng-teacher.png

文章内容的结构

他说不清楚,只觉得天远地阔,四周一片荒凉,月亮却和照在北京城里一样,那样浑圆明亮地照在这里没有一点生命气息的石头,和萋萋野草还有他刚刚命名的赛什腾花上。他觉得月亮真的非常伟大,对世界万物无论尊卑贵贱无论远近大小,都是一视同仁得那样平等。

万画拆解的结构

他让这些孩子们看到了虽旷远荒寂却属于柴达木自己独特的美。

如何开头:万画引

又到中秋节了,不知道柴达木赛什腾山上的月亮,今年和往年是不是一样的圆?

赛什腾山应该算是昆仑山的余脉,那时候,在青海石油局的冷湖四号老基地,从哪个井队的位置上都可以望到它。望着它,觉得很近,却是望山跑死马,跑到山脚下,至少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那时候,是指1968年。这一年,北京的初三学生甘京生和一批北京的中学生来到冷湖,成为一名石油工人。那时候,他还不到18岁。……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