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家乡的风俗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某次风俗活动的经历。你可以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看法。]

肖谷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是每个地方的风俗都各有特色。说起老家晓阳,最出名的风俗应该就是“神戏透天光”了吧。

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六,太后宫厅里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一出出民众们喜闻乐见的戏在这里上演。这一风俗从何而来呢?听外公说,相传晓阳谢姓人的祖宗叫谢七公,当时官拜提刑,因不满奸臣当道,赋诗讽喻,结果被佞人告密,遭到朝廷通缉。谢七公被迫举家逃难,船至东海时,突发险情,谢七公等人眼看就要葬身海底。万分危急时刻,他连忙跪地,拜天拜地拜神明,祈求逢凶化吉,并许愿若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安家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年景,每年六月都会请戏班演戏来谢劳。话音刚落,天空出现一片彩云,五显灵官长生大帝显灵,海上立刻风平浪静,谢七公等人得救了。谢七公回晓阳后着手筹建大帝宫,为救他的神明雕塑像,并规定每年六月从初一开始演戏,连演数天,最后一天还要演到天亮,几百年来年年如此,场面十分热闹。这样,“晓阳神戏透天光”就在方圆几百里流传开来。

演“神戏”时恰逢暑假。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前往观看。远远地就听到敲锣打鼓声,走近一看,着实热闹,目光顿时被台上的表演所吸引。演员登场,在唢呐、二胡、锣鼓等乐器的伴奏下,唱腔悦耳,或高昂激越,或朴实粗犷,或柔嫩细腻。他们的步伐时而铿锵有力、有板有眼;时而轻快灵活,一纵身就连翻好几个跟斗;时而细碎柔婉……放眼台下,男女老少一排又一排地坐着。瞧,中间的那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正轻轻扇着手里的扇子,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一会儿微笑,一会儿和着节拍摇摆,看得津津有味。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他一定就是听得懂唱词的老戏迷。前面的那位阿姨是不是没专心看,头怎么不断来回动?当我也饶有兴致地学着做时,瞬间明白了,原来她在对照着字幕看呢。那边还有人交头接耳,一定是热心村民在给身边看不懂的观众解说。台下最后面的正中间供着五显灵官长生大帝和谢氏祖先的神像,与戏台正呼应,位于此处可将整个戏台尽收眼底。神像前摆着三牲、水果、茶酒等各式供品,点着许多香和大蜡烛,村民们以此来祈求神明保佑自己添丁发财、幸福安康。

随着一声礼炮响起,戏也就演到了高潮。丰富的唱腔,如同大风过后飘落的桃花花瓣,亦如汹涌澎湃的大海,深深地打动着大家的心。直到曲终收钹,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太后宫厅。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有“晓阳神戏透天光”,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