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就是超级天才。

来源:他靠“想”就把收音机修好了!

这一切都是求知欲所驱动的。这也是我想去破解玛雅象形文字,想去打开保险柜的原因。我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每天第一节课都会有人问我一个几何问题,或者他高数课上布置的作业。在解决这些该死的问题之前,我绝不会停手——通常我会花 15~20 分钟把问题解决。但接下来会有其他人问我同一个问题,于是我瞬间就能给出答案。对第一个人来说,我花费了 20 分钟为他解决问题;但是对后来的那 5 个人来说,我就是超级天才。

我的名声就这样传开了!在高中期间,只要是人类能解决的难题就一定会传到我手上。人为制造的每一个疯狂难题,我都知道。后来我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在一次舞会上,一个学长和他的女朋友也在。那个女生知道很多谜题,而学长告诉她我也是此中高手。于是在舞会期间,她走过来问我:“听说你很聪明,所以我想考考你:有一个人需要砍八捆木材……”

没等她说完,我就说:“首先,他每隔一捆砍成 3 份。”我以前就听过这个谜题。

听了之后她就离开了,然后又回来问我另一个,但是我总能知道答案。

我们就这样来来回回了很长时间。最终,在舞会快结束的时候,她回来了,看起来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她说:“一对母女在欧洲旅行……”

“女儿得了黑死病。”

她彻底绝望了。因为那个谜题很难,线索也很少。故事很长:一对母女在旅馆歇息,她们各自住在单独的房间里。到了第二天,母亲来到女儿的房间,发现里面没有人(或者有其他人在房间里),然后她就问:“我女儿去哪里了?”旅店老板回答:“什么女儿?”接着服务员拿来了登记簿,发现上边只有母亲的名字……如此这般,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成一大谜团?谜题的答案就是:女儿得了黑死病,而旅馆又不想因此关门停业,于是就把她的女儿偷偷弄走,还打扫了房间,又抹去了她在这里住过的一切证据。这个故事很长,但因为我之前曾经听过,所以当那个姑娘一说出“一对母女在欧洲旅行”时,我就想到了以此开头的谜题,我快速做出了猜想,结果完全正确。

————————

高中那会儿,我们 5 个孩子组了一个“代数小组”,然后就作为一个团队去各个学校参加竞赛。我们小组坐在一排,对手小组坐在另一排,负责主持竞赛的老师会掏出一个信封,信封上写着“45 秒”。她会打开信封,把里边的题目写到黑板上,然后说:“开始!”事实上,留给你的时间超过 45 秒,因为当老师往黑板上抄写题目的时候,你可以一边看一边思考。竞赛规则也很简单:给你一张纸,你可以在上面随便写随便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重要的就是答案。比如说,如果答案是“6 本书”,那你必须在纸上写出“6”,然后画个圈把“6”圈起来。如果圈里写的东西是正确答案,你就赢了;如果圈里写的东西错了,那你就输了。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任何常规、直接的方法其实都无法解答题目。比如“设 A 是红色书籍的数量,B 是蓝色书籍的数量”,然后反复计算,直到最终算出“6 本书”这个答案。按照这种思路解答会花费你 50 秒的时间,而题目的设计者会故意把解题时间设置得稍微短一点。因此你就不得不去思考有没有别的什么方法可以“看”明白那道题。有时候,你能瞬间就看到答案;还有时候,你必须开发另外的解题思路,然后尽可能快地做代数运算。这是很棒的练习,我做得越来越好,最后我荣升为“代数小组”的组长。通过这种练习,我掌握了快速完成代数运算的方法,这在我上大学时派上了重要用场——当我们遇到了微积分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可以迅速找出解题方向并飞速进行代数运算。

Last updated on